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方中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方中矩,明代醫家,字誌貞,江蘇常熟人。其父方如化乃當地知名醫家,中矩承襲家學,深得岐黃精髓,後以醫術聞名於世,為吳中醫學流派之重要代表人物。

考其學術淵源,方氏一門深諳《內經》《難經》之奧旨,尤擅將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之經方理論與江南地域特點相結合。中矩臨證重視四診合參,於脈學一道造詣尤深,其診脈之法承自父傳,又參以滑壽《診家樞要》之說,創"三部九候相濟法",強調寸關尺三部與浮中沉九候之動態平衡。

在治療理念上,方中矩主張"調氣為先",認為"百病皆生於氣",善用李東垣脾胃學說,常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方,佐以江南常見藥材如佩蘭、藿香等芳香化濕之品。其處方特點體現"輕清靈動"的吳門醫派特色,用藥劑量較北方醫家為輕,卻講究藥物間的相須相使關係。

方氏於溫病治療亦有獨到見解,早於吳又可《溫疫論》問世前,即提出"穢濁之氣從口鼻入"的觀點,創製"清氣解毒飲",方中金銀花、連翹配伍江南特有之六月雪,體現其因地制宜的用藥思想。在婦科方面,繼承父親治療經帶胎產的經驗,重視衝任二脈調理,所載"安榮湯"被後世收入《女科要訣》。

其學術影響不僅在於臨床實踐,更整理家傳醫案編成《方氏醫案類編》,其中"濕熱病三焦辨治"的記載,較葉天士《溫熱論》相關論述早百餘年。另著《本草徵要》,對江南道地藥材的性味歸經有精闢闡釋,如指出"吳茱萸以常熟虞山產者氣味渾厚",顯示其對藥物產地與療效關係的深刻認識。

方中矩的醫學思想體現明代江南醫家"融通古今,兼收幷蓄"的特點,既恪守《內經》"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"的基本原則,又能根據江南地域多濕熱、患者體質多柔弱的特点灵活变通,對後世吳門醫派的形成具有啟發意義。其學術傳承除子嗣外,尚有門人周之藩等,使方氏醫學得以延續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