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方隅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方隅(1523年-?),明代著名醫學家,字中行(一作仲行),安徽歙縣人。其生平因家族變故而專注醫道,妻兒等五位親人相繼病逝,遂發憤研習醫學,尤精於傷寒之學,對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之研究貢獻卓著。
學術背景與主張
方隅深研《傷寒論》,認為該書經晉代王叔和重新編次後,原文次序已遭變動,後世成無己註解時更進一步改易,致使經義晦澀,遠離仲景原旨。為此,他耗費二十餘年心力,著成《傷寒論條辨》八卷,重新考訂篇章結構,將全書分為十一篇,歸納三百九十七法、一百一十三方,試圖恢復《傷寒論》之原始脈絡。此舉開創明清傷寒學研究之新風,後世稱其學派為「錯簡派」。
《傷寒論條辨》之影響
方隅之「錯簡重訂」說雖引發爭議,然其主張深刻影響清代醫家,如張璐、喻嘉言、吳儀洛、周揚俊、黃元禦等皆承其說,形成傷寒學研究之重要流派。其著作不僅批判王叔和、成無己之編次,更透過條文重整,強調六經辨證之系統性,對後世傷寒理論與臨床實踐具啟發意義。
中醫學理貢獻
- 六經辨證體系:方隅注重《傷寒論》中六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之層次,主張病邪傳變需依經辨析,此觀點強化後世對外感病機之理解。
- 方藥歸經理論:透過重新編次,凸顯仲景方藥與經絡、臟腑之對應關係,為中藥歸經學說提供實證基礎。
- 錯簡派之奠基:其對《傷寒論》文本的考據與修正,促使後世醫家重視經典文獻之原始性,推動訓詁與醫理結合之研究風氣。
方隅之學術成就,不僅在於文獻整理,更在於其對傷寒理論的深刻闡釋,使《傷寒論》之臨床價值得以彰顯,於中醫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