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方有執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方有執(1611-1671年)
方有執,字密之,號曼公、龍眠愚者,安徽桐城人,為明末清初著名哲學家、醫家。其學問淵博,涉獵廣泛,除儒學外,更精通天文、地理、音律、史學等領域,於醫學亦有深厚造詣。方氏不僅鑽研傳統中醫理論,更積極接觸當時傳入中國的西洋醫學知識,展現出匯通中西的學術傾向,堪稱中國早期中西醫匯通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學術思想與醫學貢獻
方有執對醫學的見解獨特,認為中西醫術各有所長。他曾評析西醫「詳於質測而拙於言通幾」,指出西醫擅長實證分析(質測),但在整體理論(通幾)方面有所不足。為彌補此差距,他參考傳教士湯若望所著《主制群征》中的解剖學內容,將西方醫學的解剖知識引入中醫體系,試圖融合兩者之長。
在傳統中醫理論方面,方有執重視經典醫籍的研讀與詮釋,尤其關注《傷寒論》的理論體系。他主張醫學應以臨床實踐為基礎,並結合哲學思辨,形成系統化的理論框架。其著作《物理小識》中,除探討自然科學與哲學問題外,亦涉及醫理、方藥等內容,展現其對醫學的深刻理解。
主要著作與影響
方有執著作豐富,涵蓋哲學、醫學、科學等多個領域,重要作品包括:
- 《東西均》:闡述其哲學思想,並論及醫學理論,強調中西學術的互補性。
- 《物理小識》:綜合探討自然現象與醫學知識,反映其對科學與醫學的整合觀點。
- 《通稚》:內容涉及歷史、文化及醫學,進一步體現其學術廣度。
方有執的醫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,尤其在推動中西醫交流與匯通方面具有開創性意義。其學術成就不僅豐富了中醫理論,也為近代醫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