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方賢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方賢(1488年-1562年),字伯玉,號雲溪,浙江吳興(今屬湖州)人。明代醫家。

方賢幼年聰慧好學,博覽群書,尤精醫學。曾任太醫院院使、院判。其前任院判董宿曾輯集各家效方,因病故去,未及完稿。方氏遂繼承其志,與御醫楊文翰共商此事,重加訂正,去其中前後矛盾者,刪繁而無用者,補其所不及欠缺者,終成一帙,名《奇效良方》六十九卷,分六十四門,收方七千有餘,分門別類,甚切實用,書中之「皰疹論」另有單行本。

方賢在醫學上有獨到的見解,他認為「醫道之要,在於審病,審病之要,在於察色」,並提出「察色之法,在於明辨五色」,認為五色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。他還提出「治病之法,在於調和陰陽」,認為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,因此要通過調和陰陽來治療疾病。

方賢的醫學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,他的著作《奇效良方》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,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

《奇效良方》

《奇效良方》是明代醫家方賢所著的醫學著作,成書於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。全書六十九卷,分六十四門,收方七千有餘,分門別類,甚切實用。

《奇效良方》內容豐富,涵蓋了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、針灸等各科內容,其中尤以外科最為精彩。書中收錄了大量外科手術的圖譜,並對各類外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。

《奇效良方》是一部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,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
方賢的醫學思想

方賢認為「醫道之要,在於審病,審病之要,在於察色」,並提出「察色之法,在於明辨五色」,認為五色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。他還提出「治病之法,在於調和陰陽」,認為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,因此要通過調和陰陽來治療疾病。

方賢的醫學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,他的著作《奇效良方》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,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