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方賢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方賢(1488年-1562年),字伯玉,號雲溪,出生於浙江吳興(今屬湖州),是明代的醫家。他在幼年時就展現了聰慧與好學的天賦,廣泛閱讀各種書籍,尤其專注於醫學領域。他曾擔任太醫院院使和院判職位。他的前任院判董宿曾整理了各家效方的資料,但因病去世而未能完成。方賢承襲了董宿的心願,與御醫楊文翰共同商討此事,進行了修訂,刪除了其中前後矛盾的部分,去除冗長和無用的內容,並添加了一些遺漏的內容。最終完成了一部名為《奇效良方》的著作,總共六十九卷,分為六十四個門類,收錄了七千多個方劑,分類詳細,非常實用。其中的「皰疹論」部分還有單獨的版本。

方賢對醫學有獨特的見解,他認為診斷疾病的關鍵在於審視病情,而審視病情的關鍵在於觀察病人的面色。他提出了「察色之法,在於明辨五色」的觀點,認為五色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。此外,他還提出了「治病之法,在於調和陰陽」,認為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,因此要通過調和陰陽的平衡來治療疾病。

方賢的醫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他的著作《奇效良方》被後世的醫學家視為經典,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

《奇效良方》是方賢所著的一部醫學著作,成書於明代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。全書共六十九卷,分為六十四個門類,收錄了七千多個方劑,分類詳細,內容豐富。書中涵蓋了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、五官科、針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,其中尤以外科部分最為精彩。書中收錄了大量外科手術的圖譜,並對各種外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。

《奇效良方》是一部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,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