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方文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《方文謨》為清代醫家方肇權所著之綜合性醫書,又名《醫學正宗》,刊行於乾隆十四年(1749年)。全書共四卷,以脈診辨證為核心架構,系統性統合中醫理論與臨床各科診治要旨,體現作者獨特之醫學思想體系。

卷一:脈診綱要 以「遲數」為總綱建立脈學體系,將二十八脈歸類於遲脈綱(含沉、伏、澀等陰脈)與數脈綱(含浮、滑、洪等陽脈)。其脈法特色在於結合「氣血盛衰」辨脈理,主張「氣病多現於寸,血病多應於尺」,並提出「脈證相逆者,當究其本」的辨治原則,體現「治病求本」之經旨。

卷二至卷四:臨證各科 按內、兒、婦、外分科論治,每病皆依「病因→辨證→治法→方藥→治案」五步論述。辨證特以「寒熱虛實」為綱:

  • 內科:強調「五臟氣機升降」,如治肺疾注重宣降相因,肝病講究疏泄有度
  • 婦科:重視衝任二脈與肝腎關係,調經善用四物湯變方
  • 兒科:提出「稚陰稚陽」體質特點,反對峻攻蠻補
  • 外科:創「內托外消」法,重視經絡辨位

用藥特色

  1. 同類並用:主張「寒藥協寒藥,熱藥佐熱藥」,如黃柏配知母清下焦,附子伍乾薑溫中焦
  2. 反對雜投:嚴禁寒熱互佐(如黃連配肉桂)、氣血藥混用(如川芎合熟地),認為此易致藥性相爭
  3. 藥性專論:卷末附常用藥三百餘味,按「性-味-效」三要素分類,如標註柴胡「苦微寒,專入少陽」

針灸學補充 附錄「經穴述要」收錄十四經要穴,特重五輸穴與原穴應用,提出「急症取郄,久病選原」的取穴原則,並載有獨特透刺法(如風池透風府)。

該書現存清乾隆刻本與光緒重刊本兩種。其學術價值在於建立「脈-證-治」三維辨治模式,雖因用藥禁忌嚴苛被視為偏執,然對清代溫補學派與寒涼學派之爭具有調和意義,於中醫辨證體系發展史上具承先啟後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