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方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方上

定義與解剖位置
「方上」為中醫解剖名詞,出自《靈樞·五色》,指鼻尖兩側的鼻翼部位。此處屬面部望診的重要區域,與胃腑功能相應,故中醫臨床常通過觀察方上的色澤、形態變化,作為診察胃病之參考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聯繫
    鼻為「明堂」,屬脾胃所主。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(迎香穴),上行至鼻根,故鼻翼部位的「方上」與胃氣相通。胃經氣血盛衰可反映於此,如《內經》所言:「五色獨決於明堂。」
  2. 五色診與胃病關聯

    • 正常表現:方上應呈現淡黃隱隱、潤澤有光,反映胃氣調和。
    • 病理表現
      • 色青:多主胃寒或氣滯血瘀,常見於胃脘冷痛。
      • 色赤:多屬胃熱,或見於實火證,如消穀善饑。
      • 色黃而晦暗:提示濕困中焦,或脾胃虛弱。
      • 色白無華:常見於胃氣虛弱或氣血不足。
      • 色黑而枯槁:可能為久病胃陰虧竭之危候。
  3. 形態變化

    • 鼻翼煽動:多見於肺胃熱盛或氣機壅滯,如熱病喘促時。
    • 局部腫脹或疹癤:或與脾胃濕熱、毒火內蘊相關。

臨床應用
方上望診需結合整體面色及四診合參。例如:

  • 若方上泛紅伴口臭、脈洪大,可佐證胃火上炎;
  • 方上淡白無華兼食欲不振,則多屬脾胃氣虛。

古籍佐證
《靈樞·五色》明確指出「方上者,胃也」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強調鼻部色診對脾胃病的辨證價值。此理論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特色,通過外部徵象推斷內臟病機。

補充說明
方上雖主胃,然五臟之氣皆上注於面,故需排除他臟影響。如肝鬱克脾時,方上或見青黃交雜;腎陽衰微者,方上亦可能暗黑。此處診斷需結合整體病機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