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辨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辨痰
在中醫診斷學中,辨痰屬於望診的重要範疇,意指通過觀察痰液的性狀,以輔助辨別疾病的寒熱虛實及臟腑病機。痰為人體水液代謝失常的產物,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密切相關,其形質、色澤、氣味等特徵,皆能反映體內病邪性質及氣血津液的盛衰狀況。
辨痰要點
-
辨顏色
- 痰色白而清稀:多屬寒證或陽氣不足,常見於風寒犯肺或脾腎陽虛,水濕不化。
- 痰色黃或白而黏稠:多為熱證,提示肺熱壅盛或外邪化熱,若痰黃綠如膿,則可能為痰熱鬱肺或肺癰(肺膿瘍)。
- 痰中帶血或呈鐵鏽色:多因肺絡受損,可見於肺陰虛火旺、肺結核,或外感溫病(如風溫肺熱)。
- 痰色灰黑:可能與長期吸煙、塵肺等外界因素相關,亦可能提示腎虛水泛或痰濁內蘊。
-
辨形質
- 痰稀如水或泡沫狀:多屬寒飲停肺,常見於慢性咳喘(如寒性哮喘),或脾腎陽虛所致水飲上泛。
- 痰黏稠難咯:多為燥痰,因肺陰虧虛或外感燥邪,津液耗傷,痰液黏結。
- 痰量多而易咯:多屬濕痰,因脾失健運,濕聚成痰,痰質滑膩,常見於肥胖體質或痰濕困脾者。
- 痰如膿血或米粥狀:為肺癰典型表現,多因熱毒熾盛,腐肉成膿,伴腥臭氣味。
-
辨氣味
- 痰無特殊氣味:多屬寒、濕痰。
- 痰有腥臭味:常見於肺癰或肺部嚴重感染,熱毒腐敗氣血所致。
- 痰有腐臭味:可能提示肺癆(肺結核)或肺部惡性病變。
痰與臟腑病機
- 肺:痰多直接關聯肺臟,外邪犯肺或肺氣宣降失常,均可導致痰液生成。
- 脾:「脾為生痰之源」,脾虛濕盛則痰濕內停,痰多白滑量多。
- 腎:腎陽虛衰,水液不化,可致痰飲上泛,痰質清冷;腎陰不足則虛火煉液為痰,痰少而黏。
臨床意義
辨痰不僅有助於判斷病性(寒熱燥濕),亦能推測病位(如肺、脾、腎)及病程進展(如痰色由白轉黃,提示寒邪化熱)。例如:
- 外感初期痰白稀,若轉為黃稠,多為表邪入裡化熱。
- 久病痰多清稀伴氣喘,常屬腎不納氣,需溫腎化飲。
中醫治痰講究「治病求本」,除化痰外,更重視調節臟腑功能(如健脾、溫腎、潤肺等),以杜絕痰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