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方如川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方如川

生平與學術背景
方如川,字士弱,明代新都(今屬四川)人。早年習儒,後轉而專攻醫術,博覽群書,尤精研本草典籍。其學術思想深受古典醫經影響,認為金元以降,許多醫家偏離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奧義,遂致力於復古溯本,強調「以經解方,以方證藥」的學術路徑。

著作與學術貢獻
方如川的代表作為《重證本草單方》六卷。此書以本草為綱,單方為目,系統整理古代方藥,並結合個人臨床心得加以詮釋。其特點在於:

  1. 尊古崇經:書中強調「方從法出,法隨證立」,主張用藥須契合《神農本草經》與《傷寒雜病論》之旨,對金元醫家如劉完素、李杲等「寒涼」「補土」之說多有批判,認為其偏離經方本義。
  2. 重證辨藥:書中詳述藥物性味歸經,尤其注重「單方」之效,即一藥主治一證,如以黃連獨用瀉心火,石膏單用清胃熱,體現其「藥專力宏」的用藥思想。
  3. 臨床實用性:雖有泥古之嫌,但書中收錄諸多簡便驗方,如以五倍子外敷治盜汗,獨活煎湯療風濕,皆為民間所傳,經其考證後載錄,具實用價值。

學術評價與影響
後世對方如川的評價兩極:

  • 正面:讚其「守經達權」,能於古籍中提煉精華,尤其對本草與單方的整理,為明代藥物學研究提供重要參考。
  • 負面:批評其過於拘泥古法,如排斥金元醫家「引經報使」等理論,略顯保守。

《重證本草單方》現存刻本,可見於部分中醫古籍叢刊,為研究明代本草學與經方應用之重要文獻。其學說雖非主流,然對理解中醫「復古思潮」與臨床單方運用,仍有不可忽視的意義。

補充:中醫專業視角
從中醫理論而言,方如川的「單方」思想,實與《內經》「一氣周流」理論暗合,強調藥性純一以調和氣機,而非雜投多味。此觀點於現代中醫「精方簡藥」流派中仍見迴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