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方仁淵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方仁淵(1844-1926年)

方仁淵,字耕霞,江蘇江陰人,清末至民國時期著名中醫家。早年攻讀經史,擅詩文,後轉習醫術,師從吳門名醫王旭高,深得其傳。王氏以溫病、雜病診治見長,方仁淵承其學脈,兼融經典,臨證尤重辨證論治與方藥配伍,醫術日益精進。

學成後,方仁淵先於蘇州藥店歷練,熟悉藥性與製劑,後定居常熟行醫。其臨床重視脾胃調理,善用輕靈之劑化解濕熱,對肝鬱氣滯、痰飲內停等雜病頗具心得,醫名漸著。方氏醫德高尚,常以「醫者仁心」自勉,深得病家信賴。

著作與學術貢獻

  1. 《新編湯頭歌訣》
    此書以歌訣形式整理常用方劑,便於誦記,內容涵蓋經方、時方,並註明配伍要點與適應證候,反映其對方劑學的深刻理解。
  2. 《倚雲軒醫案》《倚雲軒醫論》
    醫案記錄其臨床驗案,展現其辨證思路,如運用疏肝和胃法治療脅痛、以溫膽湯加減調理痰熱不寐等;醫論則闡述其對《傷寒論》氣化學說與溫病衛氣營血理論的融合見解。
  3. 整理《王旭高醫案》
    系統輯錄王旭高診治經驗,尤其對肝病治法(如疏肝、柔肝、瀉肝等)的分類與應用,成為後世研究王氏學術的重要文獻。

學術特色
方仁淵承襲王旭高學術,重視臟腑氣機調暢,臨證常從肝脾論治,強調「治肝實脾」之理。其用藥輕清透達,少用峻劑,如治濕溫善以藿朴夏苓湯宣化三焦,治鬱證則結合越鞠丸加減,體現吳門醫派「輕可去實」之風。此外,他亦注重醫文並修,著作兼具實用性與文采,對中醫教育推廣有所裨益。

方仁淵之生平與著述,不僅反映晚清民初中醫承先啟後的學術脈絡,更為吳中醫學流派增添重要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