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方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方技:中醫傳統技術與知識體系綜述
「方技」一詞在古代泛指與醫藥相關的技術與知識體系,其範疇涵蓋醫學理論、臨床實踐、養生術及相關典籍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明確記載:「方技者,皆生生之具」,意指方技是維繫生命、促進健康的重要方法與工具。漢代將方技分為四大類別:醫經、經方、房中、神仙,並系統整理相關著作,共計三十六家,八百六十八卷,足見其體系之完備與內容之豐富。
方技的四大分類
1. 醫經
醫經為中醫理論之核心,主要闡述人體生理、病理、診斷及治療原則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載有醫經七家,共二百一十六卷,如《黃帝內經》即屬此類。醫經強調「陰陽五行」、「經絡臟腑」等學說,奠定中醫的理論基礎,後世醫家多據此發展出系統化的辨證論治方法。
2. 經方
經方指臨床應用的方劑與治療技術,記載具體藥方及其適應症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列經方十一家,二百一十四卷,如《傷寒雜病論》即屬經方範疇。經方重視藥物配伍與療效驗證,許多經典方劑如「桂枝湯」、「麻黃湯」至今仍廣泛應用,體現古人對藥物功效的深刻認識。
3. 房中
房中術為古代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,主要探討性與健康的關係,包括節欲保精、陰陽調和等養生理論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載房中八家,一百八十六卷。此類學問雖涉及私密領域,但其核心思想在於通過調節陰陽以延年益壽,而非單純的性技巧。
4. 神仙
神仙術涵蓋導引、服氣、煉丹等養生延年之法,旨在追求長生與超凡境界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錄神仙十家,二百零五卷,如《周易參同契》即屬此類。此類技術雖帶有神秘色彩,但其中包含的呼吸調息、運動導引等方法,對後世氣功、太極等養生術影響深遠。
歷代方技之發展
除《漢書》外,歷代史書如《後漢書》、《新唐書》、《宋史》、《明史》等皆設有〈方技傳〉或〈方術傳〉,記載擅長醫藥、占卜、天文等技藝的能人異士,顯示方技在古代社會的重要地位。
漢代侍醫李柱國曾奉命校勘方技典籍,說明官方對醫藥技術的重視。唐代以後,方技的內涵漸趨專業化,醫學與神仙方術逐漸分途,醫藥學更趨系統化,如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著作,皆反映經方與醫經的進一步融合與發展。
方技於中醫學的現代意義
方技作為古代醫學與養生技術的總稱,不僅是歷史文獻的分類方式,更體現中醫「醫道同源」的特色。其中醫經與經方構成後世中醫理論與臨床的骨幹,而房中與神仙術則融入養生保健體系,成為傳統醫學的重要補充。今日研究中醫古籍,仍可從方技的分類中窺見古人對生命、健康與疾病的整體觀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