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方廣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方廣:明代丹溪學派醫家與其中醫貢獻

生平與學術淵源

方廣,字約之,號古庵,明代休寧(今屬安徽)人,為丹溪學派重要傳人之一。其母曾患天皰瘡(一種皮膚瘡瘍重症),因誤治而亡,此事促使方廣發憤鑽研醫術。他私淑朱丹溪(元代著名醫家,滋陰學派代表人物),並對《丹溪心法》進行深入研習,認為「得醫道之全者,丹溪一人;發丹溪之蘊者,《心法》一書」,可見其對丹溪學術之推崇。

主要著作與學術特色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

方廣最重要的著作為《丹溪心法附餘》二十四卷。此書以《丹溪心法》為基礎,不僅系統整理丹溪學說,更融入個人臨床心得與創見。其特點包括:

  1. 理論發揮:在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的理論基礎上,進一步闡述氣血痰鬱的病機,並提出相應治則。
  2. 方劑補充:增補丹溪未載之方,尤其擅長調理痰證與鬱證,如對二陳湯、越鞠丸等方的加減運用。
  3. 辨證精細:強調四診合參,尤其重視脈診與症狀的細微差異,體現其「脈藥證治」一體的學術思想。

其他著作

方廣另著有《脈藥證治》、《傷寒書》、《藥性書》等,惜多已散佚。從書名推測,其學術範圍涵蓋脈學、傷寒論與本草學,顯示其醫學造詣之廣博。

學術貢獻與影響

  1. 丹溪學說的傳承與發展:方廣不僅繼承丹溪學術,更通過臨床實踐加以擴充,使丹溪學派在明代得以延續並深化。
  2. 痰鬱理論的實踐:其對痰證與鬱證的治療經驗,對後世醫家處理內傷雜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
  3. 脈證結合的診斷思路:強調脈象與藥性的對應關係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。

歷史評價

方廣被視為明代中期重要的醫學理論家與臨床家,其著作《丹溪心法附餘》成為研究丹溪學派的重要文獻。清代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亦肯定其「發明丹溪之蘊」的貢獻。其學術不僅影響徽州一地,更對江南醫家的臨床實踐產生深遠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