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方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方骨
定義與解剖位置
方骨,又稱「骶骨」,為中醫傷科與解剖學中的重要結構,首見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。其位於腰部,具體位置在「尾蛆骨(尾骨)之上」,形如掌大,上有八孔,為男女共有之骨。中醫理論中,方骨屬腰脊下段,上接腰椎,下連尾骨,構成骨盆後壁,並與髂骨形成骶髂關節,為軀幹與下肢力學傳導之樞紐。
中醫生理與功能
- 經絡循行:
方骨所在區域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。督脈貫脊,主一身之陽氣;膀胱經循行於脊柱兩側,其背俞穴對應五臟六腑。方骨結構穩固與否,直接影響經氣運行,尤其與腎氣相通(腰為腎之府)。 - 氣血樞紐:
中醫認為「骨者,髓之府」,方骨內藏精髓,與腎精相關。其八孔結構(對應現代解剖之骶孔)被視為氣血出入之通道,若受外力損傷或寒濕侵襲,易致氣滯血瘀,引發腰骶痠痛、下肢麻木等症。 - 傷科應用:
方骨為跌撲損傷常見受累部位,《傷科匯纂》強調其與「腰尻痛」相關。臨床若見骶骨錯位(如墜跌、撞擊所致),可影響督脈陽氣升發,表現為腰部活動受限、二便失常(因骶神經叢受壓)。傳統手法如「捺正法」常用於復位方骨錯縫。
與現代醫學對照
現代解剖學之「骶骨」與中醫方骨描述高度吻合:
- 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,呈倒三角形,具四對骶後孔(即「八孔」之說)。
- 骶髂關節為中醫「骨錯縫」好發部位,與「方骨傷」病機相通。
相關中醫病證
- 腎虛腰痛:方骨區域空痛痠軟,多因腎精虧虛,骨髓失養。
- 瘀血阻絡:外傷後方骨處刺痛,舌質紫暗,屬血瘀證。
- 寒濕痹阻:腰骶冷痛重著,遇寒加劇,與膀胱經氣血不暢相關。
總結
方骨於中醫理論中兼具結構與功能意義,其解剖特徵、經絡聯繫及病機解釋,均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「筋骨並重」之觀念,為傷科與內科調治之關鍵部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