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方谷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方谷(1508年-?),明代醫家,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,精通醫術,尤擅脈理。其醫學思想強調脈診在診斷、療效判斷及預後評估中的核心地位,認為脈象變化能準確反映臟腑氣血盛衰與病邪進退,故常勸誡門人須細察脈象,結合病家實情辨證,避免「虛虛實實」之誤。

方谷臨證重視脈法與藥性的結合,主張「脈藥相參」,即透過脈象確定病機,再選用相應藥物調治。其脈學著作《脈經直指》七卷,系統闡述脈象分類與主病,如浮、沉、遲、數等二十八脈的臨床意義,並強調「胃氣為脈之本」,脈有神、根、胃氣者雖病易癒,反之則預後不良。此書現存刻本,為明代脈學重要文獻。

另著有《本草集要》(或稱《本草纂要至寶》)十二卷,輯錄藥物性味、歸經及配伍宜忌,注重藥性與證候的對應關係,如黃芩清上焦火、黃柏瀉下焦熱等,體現其「藥隨證變」的用藥思想。該書僅存殘卷,內容仍反映明代本草學的實用特色。

其子整理方谷臨證講論,編成《醫林繩墨》,書中以「八綱辨證」為綱領,結合氣血痰鬱論治內傷雜病,如提出「氣滯宜疏,血瘀宜化」等治則,並載方劑配伍與加減法,現存刻本流傳後世。方谷之學承襲金元醫家李東垣、朱丹溪之說,兼融己見,對明代溫補學派與脈學發展具一定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