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方寸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方寸匕
方寸匕為中醫方劑學中之專用名詞,係古代用以量取藥末之器具。其形制仿若刀匕,而大小依古制一寸正方,故得此名。此器具於漢代以前已廣泛應用於臨床配藥,尤見於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等經典醫籍,為傳統中藥調劑之重要標準。
量制與換算
依歷代度量衡考證,一方寸匕之容積約合今制2.74毫升。然因藥物質地不同,實際重量亦有差異:
- 金石類藥末(如硃砂、雄黃等):密度較高,一方寸匕約重2克。
- 草木類藥末(如甘草、茯苓等):質地輕疏,一方寸匕約重1克。
此差異源於中醫對藥物「質氣」之重視,金石藥性沉著,草木藥性輕揚,故量取時雖容積相同,然重量判然有別,體現古人「以器量氣」之思維。
歷史淵源與應用
方寸匕之制可追溯至先秦,與「錢匕」「刀圭」同屬古代藥量具系統。《名醫別錄》載:「凡散藥有云方寸匕者,方一寸,抄散取不落為度。」強調以匕面抄取藥末,輕振而不落者為準,顯示其操作之嚴謹。
於經方配伍中,方寸匕多用於下列情境:
- 散劑調配:如《金匱要略》之「瓜蒂散」,以赤小豆、瓜蒂等分「搗篩為散,取方寸匕」。
- 外敷藥量:如《肘後方》以「方寸匕」量取雄黃末敷瘡。
- 毒劇藥控制:如烏頭類藥物常限定「方寸匕」以確保安全劑量。
與其他量具之比較
- 錢匕:以五銖錢為基準,容量約為方寸匕之半。
- 刀圭:形如圭角,容量最小,約為方寸匕十分之一。
三者形成古代藥末量取之梯度系統,反映中醫「分毫必較」之用藥哲學。
學術價值
方寸匕不僅為計量工具,更蘊含中醫「量化氣味」之獨特理念。其所承載之「容積-質地」對應關係,實為古代醫家對藥物性效與劑量關聯之直觀總結,至今於研究經方原旨時仍具重要參考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