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方補德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方補德
方補德,清代醫家,生平履貫未詳,然其醫學著作流傳後世,尤以喉科與痘疹專科見長。所著《喉風論》一卷,專論喉風之證治,詳述風熱邪毒上攻咽喉之病機,並載方藥配伍與外治手法,反映清代喉科理論與臨床之發展。另有《痘癥本義》二卷,辨析痘疹(天花)之源流與辨證要旨,探究氣血盛衰與痘毒發越之關係,書中強調「痘本於胎毒,發於時氣」,主張分期論治,初期宜透邪解毒,後期則重扶正斂瘡,對清代痘疹醫學具承先啟後之影響。
中醫理論中,喉風屬「喉痺」範疇,多因肺胃積熱、外感風邪,致氣血壅滯於咽喉,症見腫痛窒息,甚則危篤。方氏《喉風論》或承襲《黃帝內經》「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」之旨,結合明清溫病學說,提出清熱解毒、疏風透表之治法,方如「吹喉散」等外用藥,兼施針刺放血以泄熱。
至於痘疹,中醫自古視為「疫毒」,宋代《小兒痘疹方論》已系統論述,至明清醫家更重視「溫補托毒」與「涼血解毒」兩派爭鳴。方補德《痘癥本義》之論,或融合二者之長,強調辨痘色、察形質以判吉凶,如「痘色紅活者氣血充,紫黯者熱毒熾」,用藥則參酌《醫宗金鑑》之「清熱導滯湯」或「保元湯」加減,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之治則。
方氏著作雖存世稀少,然其內容緊扣臨床實務,反映清代專科醫學之精微,尤以喉科急症與痘疹調治為後世所重,可窺見中醫傳統理論於特定疾病之深化與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