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範汪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範汪(約308-372年),字玄平,號範東陽,東晉南陽順陽(今河南內鄉)人。曾任東陽太守,任內興辦學校,施政惠民。晚年隱居吳都,精研醫術,以濟世為懷,治病不分貴賤,療效卓著。其醫學成就主要體現於所撰《範汪方》(又稱《範東陽方》、《範東陽雜藥方》),原書一百七十餘卷,惜已散佚,部分內容見於《外臺秘要》、《醫心方》等醫籍。
《範汪方》為東晉時期重要方書,尤擅傷寒證治,對六經辨證及方藥運用頗具心得,反映漢末至晉代傷寒學術之發展。書中載錄大量治療外感熱病之方劑,如針對太陽病表證、陽明病裏熱等不同證型,皆詳列配伍與用法,體現「隨證治之」的辨證思想。
在外科領域,範氏重視瘡瘍、金瘡等病症的治療,收錄多種外用方藥,如膏劑、散劑等,展現東晉時期外科用藥特色。其方劑組成注重活血化瘀、解毒生肌,對後世外科發展有一定影響。
此外,範汪廣泛收集民間單方、驗方,內容涉及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。陶弘景評其「勘酌詳用,多獲其效」,說明該書臨床實用價值甚高。書中部分方劑被後世醫家化裁沿用,如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多有引述,可見其學術影響之深遠。範汪之醫學實踐,融合了官修醫學與民間療法,對中古醫學方書的編纂與傳承具有承先啟後之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