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範天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範天錫,字壽明,元代著名醫家,安徽休寧人士。曾任郡醫學提領一職,為當時地方醫政重要職務,掌管醫事行政與醫學教育。其醫術精湛,尤以脈診見長,深諳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脈學精要,臨證時能準確辨別三部九候之象,據脈象變化推斷病機,為後世脈診學發展奠定重要基礎。
範氏臨證特色鮮明,主張「醫貴變通」,用藥不拘泥於古方成法。其處方善於化裁經方,融合時方之長,常根據患者體質、地域特性及病情演變靈活加減。在治療原則上,重視調和陰陽,尤擅運用五行生剋理論處理臟腑關係,如以「培土生金」法治肺虛久咳,或以「滋水涵木」方調治肝陽上亢,展現其中醫理論的深厚造詣。
在診療思維方面,範天錫強調「四診合參」,雖以脈診聞名,然問診時必詳究病因,觀察舌象與神色變化亦極為細緻。其醫案記載中常見通過舌質紫暗判斷血瘀證,或從患者聲息微弱辨識氣虛之候,體現整體辨證的學術特點。對於外感熱病治療,主張「先表後裏」,善用汗、吐、下三法驅邪外出;調理內傷雜病時,則注重「扶正祛邪」,常選用甘溫之品培補元氣。
範天錫對中藥藥性有獨到見解,喜用道地藥材,如徽州產白朮、茯苓等。在劑型選擇上,急症多用湯劑取其速效,慢性病則配合丸散膏丹緩圖。其處方中可見巧妙運用藥對配伍,如黃連配肉桂交通心腎,柴胡佐黃芪升陽舉陷,反映其對藥物七情合和的深刻理解。
其醫學思想受金元四大家影響,兼採劉完素寒涼瀉火與李杲補土學說,又能結合江南地域濕熱特性加以創新。雖無專著傳世,但其學術經驗通過門人記載與地方醫籍得以部分保存,對新安醫學流派的形成具有啟發作用,在元代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