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範九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範九思,宋代醫家,生平里貫不詳,以針術精湛聞名,尤擅治療疑難重症。其醫案載於史料,最著名者為「喉蛾隱針」之術,展現其臨證機變與針藥並用之巧思。

醫術特色

  1. 針藥並施
    範九思深諳「針刺導氣,藥物調和」之理。據傳,有患者患喉蛾(即今之扁桃體膿腫或急性咽炎),畏針拒治。範氏以「末藥」(疑為吹喉散之類的粉劑)為幌,聲稱以筆蘸藥塗患處,實則暗藏針具於筆端,趁機刺破腫脹之蛾,膿血得泄,其症立緩。此術結合「開瀉法」與「局部引邪外出」之則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菀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  2. 善治沉痾
    宋代文獻稱其「能起沈痾」,反映其擅長以針刺調動氣血,破解久病痼結。中醫理論中,久病多夾瘀、痰、滯,針刺可通經活絡,如《針灸大成》所言:「氣滯血瘀,非針不散。」範氏或於此道有獨到心得,惜具體針法未詳載。
  3. 心理調攝
    喉蛾案例中,患者畏針而範九思巧施計策,既體現「醫者意也」的靈活思維,亦暗合中醫「治神」理念。《靈樞·本神》強調「凡刺之法,先必本於神」,範氏透過心理誘導減緩患者緊張,使治療事半功倍。

歷史背景與學術影響

宋代針灸學蓬勃發展,官方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確立標準,民間亦多針藥兼通之醫。範九思的「隱針法」雖屬個案,但反映當時醫家對針刺時機與患者心理的重視。其術或受「瀉絡遠針」思想啟發(見《素問·調經論》),針對熱毒壅盛之症,以速刺瀉邪為要。

後世評價

範九思未被收入主流醫籍,然其軼事彰顯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智慧。清代《針灸集成》等雖未直接引用其法,但類似「針藥相佐」的臨床思路,仍見於後世喉科與急症處理中。

(註:古籍所載醫案或有演義成分,然其核心技法與中醫理論相契,可供針灸學與治療策略之參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