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範防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範防禦

範防禦為宋代著名兒科醫家,本名已佚,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,出身於中醫世家,尤精於小兒疾病診治。其家族世代鑽研兒科,醫術精湛,至其孫輩思賢、思明,仍承襲家學,不僅醫術高超,更以仁心濟世,醫德為時人所稱頌。

在宋代,兒科又稱「啞科」,因幼兒言語未通,病情難述,診治尤為困難。範防禦憑藉豐富臨床經驗,擅長觀察小兒形色、脈象及行為變化,結合中醫理論,辨證施治。其診法注重「望神色、審苗竅」,如察顏面五色分部(青主肝、赤主心、黃主脾、白主肺、黑主腎),並細審舌苔、指紋等,以判斷臟腑寒熱虛實。

範氏用藥講究輕靈透達,契合小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之生理特點。宋代兒科重視調理脾胃,因「小兒脾常不足」,易受飲食所傷。範防禦承襲此理,善用健脾消導之品,如白朮、茯苓、山楂等,並注重藥物配伍與劑量,避免峻烈之品傷及稚陰稚陽之體。其治法亦包含外治技藝,如推拿、灸法或藥浴,以適應小兒服藥之難。

範防禦之學術影響深遠,其家傳經驗為後世兒科發展奠定基礎。宋代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等專著雖未明確記載其方論,然其診治理念與同期兒科大家錢乙相呼應,皆體現「重辨證、調中和」的中醫兒科核心思想。範氏一脈醫術與醫德並重,彰顯中醫「仁術濟世」之傳統,亦為錢塘醫派的重要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