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飯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飯醉
證名,指飯後出現昏倦欲睡之證,又稱「食後昏困」。此證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不寐多寐源流》,書中記載:「食方已,即困倦欲臥,脾氣弱,不勝食氣也,俗名飯醉。」意指進食後,因脾氣虛弱,無法及時運化水穀精微,導致氣機壅滯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而出現精神困頓、昏沉欲睡之象。
中醫病機分析
- 脾虛不運: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。若脾氣虛弱,則運化無力,食後更增其負擔,使氣機壅滯,清陽不升,故見飯後昏倦。
- 食積內停:飲食過量或嗜食肥甘厚味,易致食積中焦,阻礙脾胃升降之機,使氣血運行不暢,因而出現食後困頓。
- 濕濁內蘊:脾虛失運,水濕不化,濕濁內停,困遏脾陽,進一步加重飯後倦怠之症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健脾消食、化濕醒脾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六君子湯加減: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氣,陳皮、半夏理氣化濕,再加山楂、神曲、麥芽消食導滯,共奏健脾消食之效。
- 香砂六君子湯:若兼氣滯腹脹,可加木香、砂仁以行氣醒脾。
- 保和丸:若食積明顯,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,可選此方消食和胃。
相關證候辨析
- 食後昏困:與飯醉同義,強調飯後因脾胃運化不力而出現的倦怠感。
- 嗜臥:泛指白日昏沉欲睡之證,可能與氣虛、濕盛或陽氣不振相關,範圍較飯醉更廣。
中醫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脾病者,身重善飢,肉痿,足不收行,善瘛,腳下痛。」說明脾虛可致肢體困重、倦怠乏力。而飯醉一證,正與脾虛運化失職密切相關,進一步印證「脾主肌肉」「脾主升清」的生理功能。若長期忽視,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脾胃病證,如痰濕中阻或氣虛下陷等。
此證雖常見,然其背後反映脾胃功能狀態,臨床辨證時需結合患者體質、飲食習慣及兼症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