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飯匙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飯匙骨
飯匙骨,即現代解剖學所稱之「肩胛骨」,為人體背部上方之扁骨,左右各一,位於胸廓後側,與鎖骨及肱骨相連,共同構成肩關節。其名稱源於中醫對骨骼形態的觀察,因肩胛骨前側呈扁平三角形,後方略為凹陷,形似古代舀取飯食之匙勺,故得「飯匙骨」之稱。
中醫對飯匙骨的認識
在中醫理論中,飯匙骨不僅是肢體運動的結構基礎,更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其位置涵蓋多條經脈循行,尤以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及足太陽膀胱經為主。若飯匙骨周圍氣血瘀滯或經絡受阻,可能引發肩背疼痛、活動受限等症狀,中醫稱之為「肩痹」或「漏肩風」。
形態與功能
飯匙骨分為三緣(內側緣、外側緣、上緣)、三角(上角、下角、外側角)及兩面(前面、後面)。其外側角與肱骨頭構成肩關節,為上肢活動之樞紐,主司手臂外展、內收、旋轉等動作。中醫認為,飯匙骨的穩定性依賴於周邊筋肉(如斜方肌、菱形肌、肩胛提肌)的協調,若筋肉勞損或受寒濕侵襲,易導致「肩胛筋急」或「骨錯縫」,表現為酸脹、僵硬或彈響。
與臟腑的關聯
中醫臟象學說中,飯匙骨與肺、心相關聯。肺主氣,司呼吸,其氣貫注於肩背;心主血脈,若心血不足或氣滯血瘀,可能反映於飯匙骨周圍的疼痛或麻木。此外,飯匙骨下角對應的「肩貞穴」「天宗穴」為小腸經要穴,常用於治療肩臂不舉或乳腺疾患,體現中醫「經筋—臟腑」整體觀。
臨床應用
傳統中醫手法如推拿、正骨,常以飯匙骨為調理重點,透過鬆解周圍筋結或復位矯正,改善氣血循環。針灸亦常取肩胛區穴位(如秉風、曲垣)以疏風散寒、通絡止痛。此外,導引術(如八段錦「左右開弓似射鵰」)可鍛鍊飯匙骨周邊筋肉,預防勞損。
飯匙骨在中醫理論中,既是形體結構的一部分,亦為診療疾病的重要參照,其形態與功能異常往往反映內在氣血失調,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辨證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