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犯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犯黃

犯黃為中醫證候名,屬黃疸病變之一,指黃疸症狀消退後,因調攝失當或觸犯禁忌而復發者。此證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,書中述及:「有得黃病已瘥,而將息失宜,飲食過度,犯觸禁忌,致病發胃,名為犯黃候。」意指患者雖初癒,然因起居失調、飲食不節,或違逆病中禁忌,導致濕熱內蘊、肝脾失和,黃疸再度發作。

病因病機
犯黃之發,多與慢性肝疾相關,其核心病機為「餘邪未清,正虛復感」。黃疸原多因濕熱或寒濕蘊結肝胆,日久損及脾胃,若病後調養不慎,如過食肥甘厚味、勞倦傷脾,或外感濕熱之邪,易使殘留之濕熱再度熾張,阻滯胆道,膽汁外溢肌膚而復黃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氣滯血瘀,亦可加重肝失疏泄,促使病情反覆。

臨床表現
犯黃者,可見身目再度黃染,其色或鮮明如橘(濕熱偏盛),或晦暗如煙熏(寒濕或瘀血內阻),常伴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肢體困重,甚則脇下痞塊(癥積)。舌象多見舌質紅、苔黃膩(濕熱證),或舌淡紫、苔白滑(寒濕證);脈象以弦滑或濡緩為多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復熾型:黃色鮮明,身熱口苦,小便短赤,大便黏滯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此型多因飲食辛辣或外感濕熱,引動伏邪。
  2. 脾虛濕困型:黃色晦滯,神疲乏力,脘悶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弱。常見於素體脾陽不足,過食生冷而濕濁內停。
  3. 瘀血阻絡型:面色黧黃,脇下刺痛,皮膚可見蛛紋絲縷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多見於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清餘邪、調肝脾」為大法,濕熱者清利肝胆,方選茵陳蒿湯加減;脾虛者健脾化濕,可用茵陳五苓散合四君子湯;瘀血者活血化瘀通絡,宜膈下逐瘀湯化裁。慢性患者需注重扶正固本,佐以疏肝理氣、健脾益氣之品,防其復發。

古籍延伸
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述:「黃病瘥後,臟氣未平,餘熱在內,或食酒面,或感風冷,皆令再發。」強調病後需避風寒、節飲食,以杜絕犯黃之機。此證與現代醫學之慢性肝炎、肝硬化等疾病反覆發作頗有相通,體現中醫「瘥後防復」之治未病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