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反佐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反佐法(反治法)

反佐法,又稱反治法,是指在治療疾病時,用與病情相反的藥物或方法來治療,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。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就有記載,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中說:「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;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。」

反佐法有兩種形式:

  1. 處方中藥物組成的反佐法: 在處方中加入與主藥性味相反的藥物,以增強主藥的療效。例如,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白通加豬膽汁湯,其中豬膽汁性味苦寒,能清熱解毒;而白通湯性味甘溫,能和中解表。兩者合用,可以增強白通湯的清熱解毒作用。

  2. 湯藥內服的反佐法: 在服用熱藥時,要冷服;在服用寒藥時,要溫服,以免出現副作用。例如,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白虎湯,其中石膏、知母、粳米都是寒性藥物,如果直接服用,就會導致胃寒、腹痛等副作用。因此,在服用白虎湯時,要將湯藥冷卻後再服用,以免出現副作用。

使用反佐法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來選擇反佐法的藥物或方法,不能盲目使用。

  2. 根據藥物的性味來選擇反佐法,不能隨意搭配。

  3. 考慮患者的體質,選擇適合的反佐法,不能一概而論。

  4. 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變化來調整反佐法,不能一成不變。

  5. 注意觀察患者的服藥反應,適時調整反佐法,不能不加註意。

反佐法是一種有一定風險的治療方法,因此,在使用時一定要遵從醫生的建議,以免發生意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