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反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反折

反折為中醫證名,指脊背強直、向後反張之證候,屬「痙病」「督脈病」範疇。其名首見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:「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。」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亦云:「太陽之脈,其終也,戴眼,反折,瘈瘲。」張誌聰註解:「反折,背反張也。」此證多與經絡氣血失調、外邪侵襲,或內傷虛損相關,以下分述其理。

經絡病機

  1. 督脈受病:督脈行於脊裏,總攝諸陽,若風寒濕邪客於督脈,或氣血瘀滯,可致經脈拘急,引發脊背反張。
  2. 太陽經病: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背,主一身之表。外感風寒濕邪,或熱極生風,皆可導致太陽經氣不利,筋脈失養而反折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壅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筋脈失濡而攣急。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」。
  • 熱極動風:溫病熱入營血,或肝陽化風,燔灼筋脈,可見高熱神昏伴隨角弓反張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熱極生風,瘛瘲反折」。
  • 陰血虧虛:久病耗傷陰血,或津液虧損,筋脈失養而拘攣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亡血家,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而振」。

相關證候

  • 剛痙:外感風寒所致,症見發熱無汗、惡寒、項背強急,反折明顯,如《金匱要略》:「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」
  • 柔痙:風邪兼津傷,見發熱汗出、項背強急而反折程度較輕。
  • 痙病危候:若反折伴隨「戴眼」(目睛上視)、「瘈瘲」(手足抽搐),多為太陽經氣竭絕或熱極生風之危象,見於《內經》「經終」之描述。

治法舉隅

  • 祛邪通絡:風寒者用葛根湯,風濕者選羌活勝濕湯。
  • 清熱熄風:熱極動風者宜羚角鉤藤湯或紫雪丹。
  • 滋陰養血:陰血虧虛者投大定風珠或三甲復脈湯。

反折一證,臨床須辨外感內傷、虛實寒熱,結合四診詳察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古籍所載多與督脈、太陽經相關,後世醫家則擴展至肝風、津傷等內傷因素,豐富其辨治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