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反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反胃(又稱翻胃、胃反)為中醫病名,指飲食入胃後,經長時間停留復又吐出之症候。其特徵為「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」,或隔宿吐出未消化之原物,常伴酸臭氣味與腹中脹悶。《醫貫》詳述:「飲食倍常,盡入於胃矣,但腹中脹悶不可忍而復吐,原物酸臭不化。」此病機關鍵在於胃氣虛損,升降失司,屬內傷重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反胃成因多端,總歸於「胃氣敗傷」:
- 飲食所傷:過飲酒漿濕熱內蘊,或恣食生冷戕伐脾陽,致中焦虛寒,運化無權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耗竭中氣,肝氣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。
- 陽虛痰阻: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,水穀不化,聚而生痰,痰濁上逆。
- 瘀血內結:瘀阻膈間,氣道壅滯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言:「瘀血在膈,阻滯氣道而成者。」
辨證分型與治法
反胃治療首重扶正固本,調理脾胃氣機,依病位深淺與兼證不同分治:
1. 上焦虛寒
- 主證:嘔惡頻作,遇寒加劇,吐出清涎。
- 治法:溫散上焦寒邪。
- 方藥:
- 輕者用薑湯、橘皮湯。
- 氣虛寒甚選黃芽丸、橘皮乾薑湯。
- 寒痰壅盛宜小半夏湯、大半夏湯。
2. 中焦虛損
- 主證:食入即吐,脘冷神疲,四肢不溫。
- 治法:溫補中焦,健脾和胃。
- 方藥:
- 脾胃虛寒用理中湯、五君子煎、溫胃飲。
- 胃氣大虛選四味回陽飲、黃芽丸。
- 痰濕內停合六君子湯、理中化痰丸。
- 痰飲上泛伴腎虛者,用金水六君煎(二陳湯加熟地、當歸)。
3. 下焦陽衰
- 主證:朝食暮吐,完穀不化,腰膝酸冷。
- 治法:溫補命門,益火生土。
- 方藥:六味回陽飲、人參附子理陰煎、右歸飲。
兼證處理
- 便秘:
- 陽虛寒結:當歸、肉蓯蓉、韭汁、薑汁溫潤通便。
- 陰虛燥結:乳汁、童便、酥油、蜂蜜滋陰潤腸。
- 血瘀:代抵當丸(《張氏醫通》方)化瘀通膈。
預後與轉歸
反胃屬沉痾難癒之疾,若見「糞如羊矢」(陰液枯涸之象)或高年患者,多預後不良。其與「噎膈」相關聯,朱丹溪《丹溪心法》指出:「翻胃即膈噎,膈噎乃翻胃之漸」,提示二者病機相通,皆屬胃氣衰敗之漸進過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