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反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反胃是指食物進入胃後停滯不化,最終反出體外的症狀。它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,如朝食暮吐、暮食朝吐、食入一、二時而吐,或積至一晝夜而吐等。《內經》中雖然沒有提到“反胃”這個名字,但在有關嘔吐、噦吐、膈等病症的論述中,已包含了反胃的內容,比如“飲食入而還出”,“食晷時乃出”(《靈樞·上膈》)。《素問·脈解篇》中提到了“盛滿而上逆”等。《金匱要略》中首次載入了“胃反”的病名。此後,歷代醫籍中或稱反胃或稱翻胃,雖然名稱不同,但實質相同。

常見的反胃證候包括:脾胃虛寒反胃、命門火衰反胃、寒飲內停反胃、痰氣交阻反胃、酒積溼熱反胃、瘀血留滯反胃、陰虛血燥反胃、氣陰兩虛反胃、蟲積反胃。

脾胃虛寒反胃的表現爲食入而反出,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,吐出未消化的食物,脘腹脹滿,食少便溏,體倦乏力,四肢欠溫,氣少懶言,面色白,舌淡苔白潤,脈象浮澀或虛緩無力。

命門火衰反胃的表現爲朝食暮吐,嚴重時食下一日反出,穀物不能化,飲食不下,泛吐清涎,清澈清冷,形寒畏冷,腰膝冷痛,面浮足腫,腹脹飩泄,陽萎尿頻,嚴重時二便不行,神疲欲寐,面色淡白,脈微細沉遲,舌淡苔滑。

寒飲內停反胃的表現爲胃反吐出宿谷及清水痰涎,或泛吐涎沫,脘痞少食,心悸頭眩,或喘咳氣逆,苔白滑膩,脈象弦滑。

痰氣交阻反胃的表現爲反胃吐出飲食痰涎,胸膈脹滿,煩悶不舒,脘腹脹滿,大便不爽,呃逆嗔氣,煩躁喜怒,舌苔白膩,脈象沉弦。

酒積溼熱反胃的表現爲心中煩惱而熱,鬱郁欲吐,反胃吐出宿谷酸臭,頭重身困,胸脘痞悶,口乾而渴,小便黃赤,舌苔黃厚而膩,脈象滑數或潤數。

瘀血留滯反胃的表現爲食入被阻不化而反出,胸脘刺痛拒按,痛有定處,嚴重時吐血、便黑,大便結滯不爽,口乾咽乾而渴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象弦澀。

陰虛血燥反胃的表現爲食下澀滯,久而反出,口乾心煩,心悸少寐,頭暈目眩,腰痠耳鳴,形體消瘦,肌膚乾燥,骨蒸奪汗,面色無華,大便乾結,舌紅少苔,脈象細數。

氣陰兩虛反胃的表現爲食入反出,食慾不振,大便乾結,心悸自汗,手足如灼,氣短倦怠,肩幹口乾,舌紅無苔,或舌苔花剝,脈象虛細而數。

蟲積反胃的表現爲反胃而心煩不寧,時作時止,食則吐蚴,嚴重時發生蟲痛厥逆,面有蟲斑,舌有大紅點,脈時大時小。

脾胃虛寒反胃與命門火衰反胃的區別:二者都屬陽虛爲患,但前者責之中焦脾胃,後者咎在下焦命門。脾胃虛寒反胃的病因多爲生活調攝失慎,或憂思勞倦,或誤行汗下等,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胃中虛寒,運化遲緩,水谷停留不化,積聚盛滿,上逆反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