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反花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反花瘡

反花瘡是一種中醫疾病名稱,常見於皮膚部位,也可能在其他部位發生。其特點是瘡面呈現翻花狀,且有惡臭,疼痛明顯,常伴隨全身症狀如發燒、寒戰、盜汗等。

病因

目前對於反花瘡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,一般認為與肝火、血燥、風毒等因素有關。肝火旺盛時,血液循環受阻,毒素積聚,有利於反花瘡的形成。血液燥熱則使皮膚乾燥、失去彈性,增加反花瘡發生的風險。風毒會導致皮膚發炎、腫脹,使反花瘡更容易發生。

治療

中醫療法是反花瘡的主要治療方法,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。常用的中藥有:

  • 逍遙散:具有疏肝解鬱、養血活血的功效,適用於治療由肝鬱血瘀引起的反花瘡。
  • 千金散:具有腐蝕腫毒、清熱解毒的功效,適用於治療反花瘡。
  • 平胬丹: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,適用於治療反花瘡。

另外,可以使用外用藥膏促進傷口癒合。

預防

預防反花瘡主要在於飲食調理,避免攝取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,以免加重病情。同時要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皮膚受到外傷,以防感染。

注意事項

反花瘡是一個嚴重的皮膚疾病,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發癌變。因此,一旦發現反花瘡,應立即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