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反花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反花瘡

反花瘡,又稱翻花瘡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五。其特徵為瘡面惡肉增生,狀如翻花,故名。此症多因風毒搏結,或肝火血燥生風所致,屬頑惡瘡瘍之一,常見於皮膚癌或慢性潰瘍惡化之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毒相搏:外感風邪與內蘊毒氣相搏,鬱結肌膚,氣血壅滯,瘡面破潰後惡肉外翻,膿血淋漓。
  2. 肝火血燥:情志鬱結,肝失疏泄,化火耗血,血燥生風,風火相煽,致瘡胬肉突出,形如菌狀。
  3. 久瘡不斂:諸瘡日久不癒,正虛邪戀,毒滯肌腠,惡肉反出,轉為反花之形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:瘡如飯粒,破後滲血,繼生惡肉,根盤漸大。
  • 成瘡:膿汁溢流,瘡面胬肉外翻,狀若花瓣,基底窄而表面寬,觸之易出血,痛癢不甚明顯。
  • 變證:若瘡面受損,可血流難止;若毒邪深竄,恐成岩證(惡性腫瘤)。

治法

內治

  • 疏肝化瘀:適用於肝鬱血燥者,方選逍遙散加丹皮、梔子、生地黃,以養血柔肝、清熱散結。
  • 解毒祛風:風毒偏盛者,可合五味消毒飲,佐以蜈蚣、全蠍攻毒通絡。
  • 益氣托毒:正虛久潰者,用托裏消毒散,補虛以促斂瘡。

外治

  • 腐蝕惡肉:以千金散(含砒霜、輕粉等)敷貼,蝕去胬肉;或平胬丹(烏梅、月石等)摻瘡,平復凸起。
  • 生肌收口:惡肉去後,改用生肌玉紅膏外敷,促進瘡面癒合。

古籍考據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翻花瘡乃鬱火內燔,血燥筋攣,瘡口胬肉凸出。」強調內火與局部病理之關聯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載,此瘡「形如翻花,最忌擦破」,提示其易損難愈之性。

反花瘡屬中醫外科重症,辨證需分虛實,外治結合內調,尤重肝脾功能與氣血調和,以標本兼顧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