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反關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反關脈
反關脈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一種生理性變異的脈位。正常情況下,橈動脈行於腕關節橈側(寸口部位),而反關脈者,其橈動脈走行異於常人,從腕關節背側(陽溪穴附近)繞行,故切脈時需於寸口背面或側緣方能觸及脈搏。此現象可單手或雙手並見,屬先天脈位異常,非病態表現。
脈象特徵與診斷意義
反關脈的脈象與常脈無異,其大小、強弱、遲數等皆可反映臟腑氣血狀態,惟因脈道位置特殊,醫者需調整按診手法。若未察覺此變異,可能誤判為「無脈症」,故診脈時需細察寸口、合谷、陽溪等處,以確認脈位。
中醫古籍記載
清代醫家周學霆於《三指禪》提及:「間有脈不行於寸口,由肺列缺穴,斜刺臂側,入大腸陽溪穴,而上食指者,名曰反關。」指出反關脈的走行與手太陰肺經列缺穴、手陽明大腸經陽溪穴相關,屬經絡循行異常之表現。
經絡理論探討
反關脈的形成與經脈氣血分布密切相關。手太陰肺經原循寸口,若氣血旁通陽溪,則脈道改道。此現象亦反映個體經絡氣血之獨特性,古人認為與先天稟賦有關,臨床需結合整體脈證綜合判斷,避免因脈位變異而誤診。
現代觀點
現代解剖學證實,反關脈係橈動脈解剖變異所致,發生率約1%-3%,多無病理意義。然中醫強調「脈以胃氣為本」,即便脈位異常,仍須重視其脈神、脈勢,以辨別健康狀態。
反關脈作為特殊脈象,體現中醫診法之靈活,亦彰顯「因人制宜」的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