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反關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反關痘

病證名,屬痘瘡(痘瘡)之一類,因氣分毒邪熾盛,與正氣相搏,鬱閉肌腠,致毒氣不得外透,反內攻臟腑所致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病情險惡,若失治誤治,易致危殆。

病因病機
反關痘之成因,主要為外感時行疫毒,內因正氣不足,或調護失宜,致毒邪鬱滯氣分,與氣血相爭。毒邪壅遏,肌膚閉塞,痘毒不得外發,反內陷於裡,擾亂神明,侵襲臟腑,故見諸般危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神志異常:毒熱內擾心神,可見狂言譫語、煩躁不寧、昏睡不醒。
  • 肝風內動:毒邪化火生風,引動肝風,則手足抽掣、目劄(眼皮頻頻眨動)。
  • 氣機壅滯:毒鬱中焦,氣機不暢,故腹脹、隱隱不振(痘疹隱伏不顯)。
  • 毒陷血分:若見斑點即沒,或大小便、口鼻出血,乃毒邪深入血分,迫血妄行之危象。

治法
宣毒透表為主,務使鬱閉之毒邪外達。可選用升麻葛根湯加減,佐以紫草、蟬蛻等透疹解毒之品。若毒熱熾盛,可配合黃連解毒湯清熱瀉火;若見抽搐,可酌加鉤藤、羚羊角以息風定驚。

預後
若痘疹漸透,神志轉清,為毒邪外達之佳兆;反之,若見出血、斑疹驟沒,則提示毒邪內陷,病情轉危,需緊急救治。

古籍參考
《幼科金針》指出:「其癥狂言譫語,煩躁不寧,手足抽掣,目劄,腹脹,隱隱不振,昏睡不醒,或見斑點即沒。」強調此證之凶險,並以透表解毒為治療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