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反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反發熱
反發熱為中醫證名,指病證本不應出現發熱,卻見發熱之象,此屬特殊病理表現,多見於少陰病等虛寒證候。《傷寒論》對此有明確記載,如:「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沈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」又云:「少陰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不死,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。」此類發熱與陽明病或太陽病之實熱不同,乃因少陰本虛,陽氣浮越或外邪直中少陰所致。
中醫病機分析
少陰屬心腎,主藏精氣,為人身根本。少陰病多見脈微細、但欲寐等陽虛陰盛之象,本不應發熱。若見「反發熱」,其機理可分為以下兩種:
- 陽氣浮越:少陰陽虛,陰寒內盛,逼迫殘存陽氣外浮,表現為身熱,然此熱多不劇,且伴手足逆冷、脈沈等虛寒之象。
- 外邪直中少陰:寒邪直犯少陰,正氣奮起抗邪,故見發熱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沈」,即屬寒邪初犯少陰,陽氣尚能抗邪之證,故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。
辨證要點
- 脈象:反發熱多見脈沈或脈不至,與陽明病洪大脈、太陽病浮脈有別。
- 兼症:常伴吐利、手足逆冷等少陰虛寒證,若手足不逆冷而反發熱,預後較佳。
- 熱型:熱勢多不高,或見身熱而欲近衣,屬真寒假熱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少陰病反發熱之治療,當以溫陽散寒為主,視病機選方:
- 麻黃附子細辛湯:用於少陰病初起,寒邪外襲而陽氣尚能抗邪者,方中麻黃解表,附子溫腎,細辛通陽散寒。
- 灸法:若脈不至,可灸少陰經穴(如太溪、復溜)以溫通陽氣。
反發熱為少陰病特殊表現,臨床須細辨寒熱真假,不可誤作實熱而妄用清下,以免更傷陽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