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反唇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反唇疔
反唇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疔瘡」之一,特指生於唇部內側黏膜與唇棱交界處之癰腫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載:「反唇疔發唇裡棱」,明確其病位與特徵。此症多因脾胃二經火毒熾盛,循經上攻,蘊結於唇部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或醇酒炙煿,脾胃積熱,化火成毒。
- 情志化火:憂思惱怒,氣鬱化火,火毒上炎。
- 外邪引動:風熱邪毒乘虛侵襲,與內火相搏,凝滯肌膚。
臨床表現
- 初起期:患處生粟米狀硬結,色紫紅,根腳堅硬,伴麻癢或木痛。
- 進展期:腫勢加劇,灼熱疼痛,可牽引面頰腫脹,甚則唇翻外突。
- 全身症狀:惡寒發熱、口乾煩躁、嘔逆納差,舌紅苔黃,脈洪數或滑數。
治法與方藥
治則:清瀉脾胃火毒,涼血消腫。
主方:
- 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鑑》)加減: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,佐以黃連、黃芩清中焦熱毒。
- 黃連解毒湯合涼膈散:適用於熱毒熾盛,兼見便秘溲赤者。
外治法
- 初起:可外敷如意金黃散以箍毒消腫。
- 膿成未潰:以鋒針刺破排膿,繼用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鑒別要點
需與鎖口疔(生於口角)、唇疽(漫腫無頭,病程緩)區分。反唇疔病勢急驟,易因火毒攻心而現神昏譫語,屬中醫「疔瘡走黃」危候,當急予犀角地黃湯清營涼血。
古籍考據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唇疔皆由火毒結聚」,強調瀉火為要;《外科正宗》則載「反唇其勢速」,警示其傳變之險。歷代醫家均重視此症之清解透邪,兼顧護陰生津,以防火毒傷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