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辨絡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辨絡脈

辨絡脈為中醫診斷學中望診的重要內容之一,主要觀察人體表淺部位的絡脈變化,以推斷臟腑氣血的盛衰及病邪性質。絡脈泛指浮現於體表的細小血絡,包括掌大魚際絡脈、耳後絡脈及小兒指紋等。其診察重點在於絡脈的色澤、形態及充盈程度,並結合局部皮膚的溫度與觸感,進一步分析疾病的寒熱虛實。

絡脈的生理與病理意義

絡脈為經脈的分支,遍布全身,具有輸布氣血、溝通表裡的作用。健康狀態下,絡脈色澤淡紅隱隱,充盈適度。若臟腑氣血失調或外邪侵襲,絡脈的色澤與形態便會出現相應變化,成為診病的重要依據。

絡脈色澤的辨證要點

  1. 青色絡脈:主寒證、痛證或氣滯血瘀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:「脈色青則寒且痛。」若見於掌大魚際(手魚際),多提示胃中寒氣凝滯;若絡脈青而短小,則可能為氣虛之象。
  2. 赤色絡脈:主熱證。絡脈色赤多因熱邪熾盛或陰虛內熱所致,如胃熱熾盛時,魚際絡脈呈現赤色。
  3. 黑色絡脈:主久病、血瘀或寒痺。若絡脈突然顯黑,多為寒濕痺阻經絡;若長期色黑不褪,則可能為氣血凝滯的頑固痺症。
  4. 青赤黑相間:多見於寒熱錯雜之證,反映正邪交爭或氣血運行不暢。
  5. 淡白色絡脈:主氣血不足或陽虛,常見於久病體弱之人。

特定部位的絡脈診察

  1. 掌大魚際絡脈:屬手太陰肺經所過,與脾胃氣血密切相關。胃寒者多見青絡,胃熱者赤絡顯現,若見絡脈暴黑,則提示寒痺久留。
  2. 耳後絡脈:耳為宗脈之所聚,耳後絡脈變化可反映少陽經氣狀況。若絡脈怒張色赤,可能為少陽鬱熱;絡脈細弱色淡,則多屬氣血虧虛。
  3. 小兒指紋:為三歲以下幼兒的特殊診法,觀察食指掌側絡脈的色澤與長短,以判斷病邪深淺及臟腑狀態。指紋浮顯多屬表證,沉滯多為裡證;色紫主熱,色紅主寒,色淡多虛。

辨絡脈與整體診斷的結合

中醫強調「四診合參」,辨絡脈需與問診、聞診、切診相互印證。例如,絡脈色青伴肢冷畏寒,可佐證寒證;絡脈赤而觸之灼熱,則進一步支持熱證。此外,絡脈的動態變化(如隨病情進退而色澤轉變)亦有助於評估治療效果與預後。

辨絡脈之術,源於《內經》,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時珍等均有發揮,成為中醫望診中細緻而實用的診斷手法。通過觀察這些微小的體表徵象,可窺探體內氣血陰陽的失衡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線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