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燔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燔治

燔治為中藥炮製術語,指將藥物以火燒炙後研末的加工方法,屬傳統中醫製藥技術之一。此法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繆刺論》記載:「鬄其左角之發,方一寸,燔治,飲以美酒一杯。」此處以燔治人髮(即血餘炭)為例,說明其用於治療邪客於絡脈所致之突發性病症。

炮製原理與作用

燔治的核心在於「火制」,透過高溫燒灼改變藥材性質,使其質地鬆脆易碎,便於研磨成末,同時增強或轉化藥效。中醫理論認為,火性炎上,能升提藥性;而燔治後藥物多具收斂、止血、散瘀之效,如血餘炭、棕櫚炭等均經此法炮製。此外,部分礦物藥(如龍骨、牡蠣)亦會燔治以增強其鎮靜安神或固澀作用。

操作要點

傳統燔治需控制火候,以「存性」為度,即藥物外表焦黑而內部保留原有特性。若火力過猛,則藥效盡失;不足則難以粉碎。具體步驟如下:

  1. 淨選藥材:去除雜質,如人髮需洗淨晾乾。
  2. 密閉煅燒:將藥材置於耐火容器(如坩堝)中,加蓋以隔絕空氣,緩慢加熱至透心焦黑。
  3. 研末貯存:冷卻後研細過篩,密封防潮。

經典應用

  1. 血餘炭:燔治人髮而成,性味苦澀微溫,歸肝、胃經,能止血化瘀,用於衄血、便血、崩漏等症。
  2. 棕櫚炭:燔治棕櫚皮製得,收斂止血力強,常配血餘炭治婦人崩中帶下。
  3. 動物角甲類:如羚羊角、穿山甲等,燔治後質地酥脆,利於煎出有效成分。

理論依據

《本草綱目》提及:「凡藥燒煅存性,能去其毒而存其力。」燔治不僅改變藥材物理性狀,亦遵循中醫「制毒增效」原則,如人髮本無藥用,經燔治轉為血餘炭後,其止血活性顯著提升,體現「煅炭止血」的傳統經驗。

此炮製法至今仍用於部分中藥成方,如「十灰散」即集合多種燔治藥材,協同發揮涼血止血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