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燔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燔針

定義

燔針,又稱火針或焠針,為中醫針灸療法之一種特殊針具及操作技術。其名源自《靈樞·經筋》,意指以火燒灼針體後施刺於穴位或患處,藉火熱之力以溫通經絡、散寒除痹。

歷史淵源

燔針之術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,其中《靈樞·經筋》明確記載:「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度,以痛為輸。」明代張介賓於《類經》註解:「燔針,燒針也。劫刺,因火氣而劫散寒邪也。」顯示此法自古即用於治療經筋痹證。

針具特點

傳統燔針多以堅韌耐熱之金屬製成,如不鏽鋼或古代之青銅針。針體較毫針粗短,便於燒灼時保持溫度。依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述,燔針亦可指溫針,即針刺後以火溫煖針體而不必燒至赤紅,此為廣義之燔針。

操作原理

  1. 火熱溫通:燒紅之針體攜帶高溫,可迅速穿透皮膚,直達病所。熱力能溫煦陽氣,驅散寒濕,適用於寒痹、陰疽等陰寒之證。
  2. 劫刺散邪:據《類經》所釋,「劫刺」意指以火熱之力強制病邪。針體高溫可瞬間破壞病理組織,促進氣血流通,適用於癰腫、瘰癧等實邪壅滯之症。
  3. 刺激經筋:針對經筋拘急、攣痛之證,燔針能鬆解粘連,緩解筋脈拘攣,此即《靈樞》「以痛為輸」之具體應用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痹證:風寒濕三氣雜至所致之關節疼痛、肌肉僵硬,燔針可溫散凝滯。
  • 癰疽瘡瘍:早期膿未成者,燔針可消腫散結;膿已成者,可刺破排膿。
  • 經筋病:如腱鞘炎、筋結等,燔針能直接作用於患處,鬆解結節。
  • 皮膚病:疣、痣、頑癬等表皮病變,燔針可灼除異常組織。

技術分類

  1. 赤紅刺法:針體燒至白亮,速刺速出,適用於深部頑痹。
  2. 溫煖刺法:針體稍加溫後留針,適用於虛寒證,如《素問》所言「不必赤也」。
  3. 點刺法:淺表輕刺,多用於皮膚病灶或淺層經筋病。

理論依據

燔針之效契合中醫「寒者熱之」、「菀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。其熱力能激發人體陽氣,尤適合陽虛寒盛之體質。此外,《內經》強調「以知為度」,意指療效以患者感知為準,體現中醫個體化治療思想。

燔針作為針灸學之特色療法,融合火療與針刺之效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中醫外科、骨傷及痛證領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