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燔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燔焫
燔焫為中醫術語,意指人體出現明顯的灼熱感,多與陽氣過盛或火熱之邪內擾相關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淫邪發夢》:「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焫」,描述陽氣亢盛時,可能於夢境中呈現烈火焚燒之象,並伴隨實際體感的灼熱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陽氣的關係
燔焫的成因主要與陽氣偏亢有關。中醫認為,陽氣具溫煦、推動之能,然過盛則化火,火性炎上,易表現為局部或全身灼熱、煩躁、面赤等症狀。此現象常見於實熱證或陰虛陽亢之證,如肝陽上亢、心火熾盛等。 - 與六淫之「火邪」的連結
外感火邪或體內五志過極化火,皆可導致燔焫。火邪致病特點為「燔灼」,易耗氣傷津,臨床可見高熱、口渴、脈洪大等;若火邪內擾心神,則兼見譫妄、失眠等症。 -
經絡與臟腑的影響
不同臟腑火熱之證,燔焫的表現部位各異:- 心火亢盛:心胸灼熱、舌尖紅痛。
- 肝火上炎:頭目脹熱、脅肋灼痛。
- 胃火熾盛:胃脘灼熱、消穀善饑。
古籍延伸論述
除《靈樞》外,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」,進一步說明火熱之邪可致神昏、抽搐等症,而燔焫作為火邪的外顯特徵之一,亦與此類病機相關。後世醫家如劉完素倡「六氣皆從火化」,更強調火熱病證的廣泛性,燔焫亦可視為火熱病變的典型表現。
與其他中醫名詞的區別
- 「熇熇」:形容熱勢熾盛,但偏重於外在熱象的描述,如《傷寒論》「陽明病外證云何?答曰:身熱,汗自出,不惡寒反惡熱」。
- 「骨蒸」:專指陰虛內熱之虛火,熱感自骨縫透發,與燔焫的陽盛實火有別。
燔焫一詞,體現中醫對「火熱」病機的細膩觀察,不僅是症狀描述,更涵蓋病性、病位的辨證思維,為臨床辨識火證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