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蕃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蕃蔽

蕃蔽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人體面部兩頰外側及耳門周圍區域,其名稱源自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。此部位在望診中具有重要意義,可反映臟腑氣血盛衰及疾病徵兆。

經絡與臟腑聯繫

蕃蔽所在位置與手足少陽經、足陽明胃經密切相關。耳門屬少陽經所過,而頰部為胃經循行所及,故蕃蔽的色澤、形態變化,可反映少陽樞機與脾胃功能狀態。例如:

  • 色澤變化:若蕃蔽處泛紅,多與少陽鬱熱或胃火上炎有關;色青暗則可能提示氣滯血瘀或肝膽疏泄失常。
  • 形態異常:如該部位肌肉消瘦下陷,常與氣血虛弱或脾胃失調相關,符合《靈樞》所言「蕃蔽不見」之虛證表現。

古典文獻依據

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強調,蕃蔽與明堂(鼻)、闕(眉間)、庭(額)等部位共同構成面部望診系統。原文提及:「明堂廣大,蕃蔽見外,方壁高基,引垂居外,五色乃治」,意指蕃蔽豐滿外顯,配合其他部位端正飽滿,為五臟氣血調和之象。反之,若蕃蔽狹窄隱晦,則可能提示正氣不足。

臨床應用

  1. 少陽病辨證:少陽經循行耳周,蕃蔽出現赤絡或腫脹時,可輔助診斷少陽經氣鬱滯或熱證。
  2. 脾胃狀態觀察:頰部屬胃經分野,此處色黃而潤澤者,多為胃氣充足;若乾枯晦暗,則可能為胃陰虧虛或運化失常。

蕃蔽作為面部望診的組成部分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想,通過外在局部變化推測內在臟腑病理,是傳統中醫診法的重要內容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