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樊琪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樊琪,生平籍貫未詳,於痘疹專科頗有造詣。其著作《痘科會要便覽》為中醫痘疹學之重要文獻,現存刻本見證其學術傳承。

痘疹之證,古稱「痘瘡」,屬溫病範疇,多因外感時行疫毒,內蘊濕熱,發於肌表所致。樊氏所輯《痘科會要便覽》,當屬痘疹專科之實用彙編,內容或涵蓋辨證綱要、治則方藥及外治技法。清代痘疹學術已趨系統化,醫家多宗《痘疹心法》等經典,結合臨證經驗,分述順逆、輕重之候,並重視透發、解毒、護津之治則。

考清代痘科專著,多強調「痘出五臟」之說:心為斑,肝為水泡,肺為膿泡,脾為結痂,腎為瘢痕。治療上,初期宜清透,用升麻葛根湯類;見點後需涼血解毒,選用化斑湯、犀角地黃湯;若毒陷血分,則需紫雪丹、至寶丹等急救。樊琪之書,或參酌此類理法,兼收民間驗方,以應臨證之需。

痘疹之治,尤重預防與調護。明清時期已盛行「人痘接種法」,以乾苗或水苗法引痘毒外出,為後世牛痘術之先導。樊氏著作若涉及此術,則反映當時防疫思想之進展。

《痘科會要便覽》之存世,為中醫兒科與溫病學研究提供史料,其內容雖未盡見全貌,然可窺清代痘疹專科醫家融匯古今、務實求驗之學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