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背痛
背痛為中醫常見證候,首載於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。其病因病機複雜,多與經絡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失常相關,臨床須辨明病位與病性,分而治之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寒,邪襲太陽經
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背,若風寒之邪外襲,經氣壅滯,則見背痛板滯,牽連肩項或腰部,兼惡寒、無汗等表證。治宜祛風散寒、疏通經絡,方用羌活勝濕湯加減,或配合針灸取風池、大椎等穴。 - 臟腑病變,反映於背
- 肺病致背痛:肺俞穴位於背部,肺氣失宣或肺陰虧虛,可致逆氣喘咳、肩背痛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言。治宜宣肺理氣,方用杏蘇散或清燥救肺湯。
- 腎氣逆衝:腎虛或腎氣上逆,沿督脈攻衝於背,症見背痛連脊,腰膝酸軟。此屬少陰病,治宜溫腎納氣,方選右歸丸或青娥丸。
- 肝濁逆衝:肝氣鬱結或肝火上炎,循衝任二脈上逆,從腹攻背,痛勢劇烈。如《類證治裁》所述,屬厥陰病,治宜疏肝降逆,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湯。
-
他病兼證
背痛亦可見於胸痺、心痛或胃脘痛等症。如心陽不振,胸背氣血痹阻,則痛引肩背;脾胃虛寒,中焦氣機不暢,亦可放射至背部。
辨證要點
- 疼痛性質:風寒者痛處固定,遇寒加重;肝鬱者脹痛攻竄;腎虛者隱痛綿綿。
- 兼症:肺病多伴咳喘;肝病常見脅脹;心病則有心悸胸悶。
- 經絡辨識:太陽經病多沿脊柱兩側;督脈病變則正中線痛;衝任為病常與少腹相關。
治法方藥舉隅
- 風寒束表:羌活勝濕湯(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防風)。
- 肺氣上逆:蘇子降氣湯(蘇子、半夏、前胡)。
- 腎虛督弱:龜鹿二仙膠(龜板、鹿角膠、人參)。
- 肝氣衝逆:金鈴子散(川楝子、延胡索)合四逆散。
背痛一證,總關氣血陰陽與經絡臟腑,臨證需詳察病源,不可概以風寒論治。古籍如《傷寒論》《醫宗金鑑》等,對背痛之六經傳變及用藥差異亦有精闢論述,可資借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