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煩冤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煩冤嗽
概念與定義
煩冤嗽乃中醫病名,屬咳嗽之一種特殊類型,特指因腎虛氣逆所致之咳嗽證候。其名源於《素問·示從容論》所載:「咳嗽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」此證特徵為咳嗽時伴有明顯氣逆煩悶感,患者常自覺氣從臍下逆衝而上,牽引腰腹,致俯仰動作受限。
病因病機
煩冤嗽之核心病機在於腎氣虛損,氣失攝納而逆亂上衝。中醫理論認為,腎為先天之本,主納氣,若腎精虧虛,則龍雷之火無所依附而上炎,燔灼肺金,引發咳嗽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病理變化:
- 腎陰虧虛:真陰不足,虛火內生,上灼肺絡,表現為乾咳少痰、咽乾口燥。
- 腎陽虛衰:命門火衰,氣化無權,水飲內停,上犯於肺,可見咳喘痰稀。
- 腎不納氣:腎失封藏之職,氣浮越於上,致氣逆咳喘,動則加劇。
臨床表現
煩冤嗽之典型症狀包括:
- 咳嗽時自覺氣從臍下小腹處逆衝上奔
- 咳引腰腹疼痛,俯仰轉側不利
- 心煩意亂,胸悶不舒(「煩冤」之象)
- 夜間咳甚,或勞累後加劇
- 可伴見腰膝酸軟、耳鳴耳聾等腎虛見症
診斷要點
- 病史特徵:多有久咳、勞嗽病史,或素體腎虛。
- 症狀特異性:具備氣從下逆上之獨特自覺症狀。
- 舌脈表現:舌質多偏紅或淡胖,苔少或白滑;脈象常見沉細弱,或尺脈不足。
治療原則
煩冤嗽治療當以「補腎納氣,鎮逆止咳」為大法,根據不同證型選方用藥:
方藥治療
-
陰虛火旺型
- 主方: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
- 加減:虛火明顯加知母、黃柏(即知柏地黃丸);乾咳甚加麥冬、天冬
-
陽虛水泛型
- 主方:八味腎氣丸(金匱腎氣丸)
- 加減:喘甚加沉香、蛤蚧;痰多清稀加細辛、乾薑
-
腎不納氣型
- 主方:都氣丸(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)
- 加減:氣逆甚加磁石、代赭石;兼脾虛加人參、白朮
特色療法
- 針灸取穴:太溪、腎俞、湧泉(滋腎納氣);氣海、關元(培補元氣);定喘、肺俞(止咳平喘)
- 導引療法:可練習「六字訣」中之「吹」字訣,以調補腎氣
古籍論述精要
歷代醫家對煩冤嗽多有闡發:
- 《證治匯補·咳嗽》指出:「凡咳嗽引動百骸,自覺從臍下逆奔而上者,乃腎虛氣不歸原」,強調補骨脂、五味子等斂納之品的重要性。
- 《醫宗必讀·咳嗽》提出「腎虛而龍火亢上則乘金而為咳嗽,煩熱冤苦」之論,點明虛火上炎之病機。
- 《不居集》推薦八味丸、安腎丸等方劑,側重溫補腎陽之法。
鑑別診斷
煩冤嗽需與下列咳嗽類型相區別:
- 肺咳:病位在肺,多因外感或痰熱所致,無腰腹牽引感。
- 肝咳:因情志不遂,肝氣上逆所致,伴脅肋脹痛,脈弦。
- 脾咳:痰濕困脾所致,咳而多痰,脘痞納呆。
煩冤嗽作為腎咳之典型表現,其辨證要點在於抓住「氣從臍下上逆」這一特徵性症狀,治療上重在調補腎臟,使虛火得潛,逆氣得降,則咳嗽自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