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煩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煩冤
煩冤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自覺心煩不寧,難以言喻,猶如冤苦鬱結於內,無法舒解之狀。此證多與熱邪擾神或臟腑虛損相關,臨床常見於實熱或虛熱證候,其病機與表現因證型不同而異。
病因病機
-
實熱致煩冤
- 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粗為之俯仰,汗不出而熱,齒幹以煩冤。」指出陽熱過盛時,熱邪內熾,燔灼津液,導致身熱無汗、氣喘急促,並伴隨煩躁冤苦之症。此類煩冤多因外感熱邪或內生火熱(如心火亢盛、肝火上炎)所致,熱擾心神,故見心煩不寧。
-
虛熱致煩冤
- 《素問·示從容論》提及:「肝虛、腎虛、脾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。」說明臟腑陰虛時,虛熱內生,亦可引發煩冤。如肝陰不足則虛火擾魂,腎陰虧虛則心腎不交,脾陰虛則津虧內熱,皆可導致心神失養而見煩冤。此類證型多見於久病體虛或陰液耗傷者。
臨床表現
- 實熱證:煩冤伴隨身熱、面赤、口渴、便秘、尿黃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陽熱之象。
- 虛熱證:煩冤多見於午後或夜間加重,伴顴紅、盜汗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徵。
相關臟腑辨證
- 心煩冤:心火亢盛或心陰不足,擾及神明,症見心悸、失眠、舌尖紅絳。
-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久化火,症見脅痛、易怒、脈弦數。
- 腎陰虛煩:腎水不足,心火獨亢,症見腰膝痠軟、夢遺、耳鳴。
古籍論述補充
- 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五志過極皆化火」,指出情志失調可轉化為內火,上擾心神而致煩冤。
- 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描述陽明經證時,亦提及「煩躁懊憹」,與煩冤病機相通,均屬熱鬱胸膈之象。
煩冤一證,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,實者清熱瀉火,虛者滋陰降火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