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煩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煩心
煩心為中醫病狀名,指心中煩悶不暢、躁擾不寧之症,屬情志與臟腑功能失調所致。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提及:「先中滿而後煩心者,治其本。」強調此症需辨明標本,究其根本而治。
中醫理論基礎
-
與臟腑關係
- 心主神明:心為君主之官,主宰神志。若心火亢盛或陰血虧虛,心神失養,則易生煩躁。
- 肝鬱化火: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上擾心神,可致心煩易怒。
- 腎陰不足:腎陰虧虛,水不制火,虛火上炎,亦會引發心煩不寐。
-
病因病機
- 實證:多因外感熱邪、痰火內擾,或情志不遂、肝鬱化火,導致陽熱亢盛,擾動心神。
- 虛證:常見於陰血不足,如心陰虛、肝腎陰虛,使心神失於濡養而躁動不安。
-
相關證型
- 心火亢盛:心煩口苦,舌尖紅赤,小便短赤。
- 肝鬱化火:煩躁易怒,脅肋脹痛,脈弦數。
- 陰虛內熱:心煩盜汗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。
古籍記載
除《素問》外,《傷寒論》亦載有「心中煩」之症,多與熱邪內鬱或津液耗傷相關,如梔子豉湯證之「虛煩不得眠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進一步區分虛實,提出清熱瀉火或滋陰安神之治法。
辨證要點
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察舌脈:
- 舌象:實證者舌紅苔黃,虛證者舌紅少苔。
- 脈象:實熱多見數脈,虛證常見細數脈。
此症雖以「心」為名,實與多臟相關,治療當循「審因論治」原則,或清熱、或疏肝、或滋陰,以調和氣血陰陽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