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煩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煩惋
煩惋為中醫證名,指心胸煩悶不舒之狀,又稱「煩悗」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記載:「血並於上,氣並於下,心煩惋,善怒。」此處「惋」字,馬蒔註解認為當作「悗」,並指出《靈樞經》中多用「悗」字表述此症。
病因病機
煩惋之證多與氣血失調、陰陽失衡相關,主要病機如下:
- 血氣相併:如《調經論》所述,血瘀於上焦,氣滯於下焦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擾及心神而生煩悶。
- 肝氣鬱結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化火擾心,可見心煩易怒、胸脅脹悶。
- 心火亢盛:心陰不足或邪熱內擾,心火獨亢,灼傷津液,心神不寧而發為煩惋。
- 痰熱擾神:痰濁內生,鬱久化熱,上蒙清竅,亦可致心胸煩悶、躁擾不寧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自覺心胸鬱悶不舒,或伴躁動不安、易怒,甚則夜寐難安。其症可單獨出現,亦常見於鬱證、不寐、驚悸等病證中。
典籍考據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壽夭剛柔》亦提及「寒濕之氣,鬱於經脈而生悗心」,顯示外邪內侵、經絡氣機受阻亦為致病因素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描述「心中懊憹」,與煩惋病機相通,皆屬熱鬱胸膈之象。
治法探討
歷代醫家對煩惋的治療多從調氣血、疏肝鬱、清心火著手:
- 氣血失調:以活血理氣為主,方如血府逐瘀湯。
- 肝鬱化火:疏肝解鬱,選用柴胡疏肝散或丹梔逍遙散。
- 心火亢盛:黃連阿膠湯或導赤散加減以清心降火。
- 痰熱內擾:黃連溫膽湯化痰清熱,安神定志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煩惋與「煩躁」「鬱證」有相似之處,然煩惋更側重於心胸部位的悶窒感,病機上多與局部氣血瘀滯相關,而煩躁則泛及全身躁動,鬱證則以情緒抑鬱為主症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對情志與氣血互動的細膩觀察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析根本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