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煩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煩熱是中醫學中的一種病症,出自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。

  1. 表熱的一種表現形式。指因體內熱氣所引起的煩躁感,這種熱氣無時無刻不休息。《傷寒明理論》卷一中提到:「煩者熱也,與發熱若同而異也。發熱者,怫怫然發於肌表,有時而已者是也;煩者,為煩而熱,無時而歇者是也。」這兩種症狀都屬於表熱,但煩熱是因為體內熱氣所引起的煩躁,不像發熱是有時發作有時停止,所以稱之為煩熱。

  2. 是鬱悶發熱的一種病症。《傷寒緒論》卷下中提到:「煩熱,指的是鬱悶不安,火熱無法釋放的症狀。若是未經汗出、嘔吐、下瀉等治療而出現煩躁發熱的情況,稱之為太陽表證。經文說:患者出現煩熱時,出汗後症狀會緩解。如果不出現胸口腫滿的情況,只需要和解治療就可以了;如果心下繃滿且煩躁,則需要使用吐下治療。出現煩熱、自汗和口渴的情況屬於陽明證;若煩熱伴有脈搏緊張、喜嘔等症狀,或者出現煩躁但無嘔吐的情況,則屬於少陽證。需要仔細辨識症狀,以針對不同情況進行治療。如果汗出後六七天仍沒有大便,小腹脹滿且煩躁,或者胸中痛且煩熱,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,則代表有燥屎,需使用大承氣湯來進行急性通便。」如果因肝火不清而時常感到煩躁發熱的話,則需要使用徒薪飲;如果因為三陰虧損,血虛且火氣旺盛而無法停止煩躁發熱的話,則需使用地黃膏和三才封髓丹(見《景嶽全書.雜證謨》)。

  3. 指的是發熱且煩躁不安的情況。《傷寒溫疫條辨》卷二中提到:「煩熱,是因為發熱所引起的煩躁不安的症狀,尤其在溫病中表現得特別嚴重。這種狀況通常是因為體內的雜氣鬱積在三焦,邪火亢盛而無法散去,使心神無法平靜。可以使用增損雙解、增損三黃石膏等方法來治療。」

參考:發熱等相關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