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煩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煩熱
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。中醫所言「煩熱」,指因熱邪擾動心神或氣機鬱滯所致之發熱伴隨煩躁不安的證候,其表現與機轉可分為以下幾類:
1. 表證煩熱
屬外感熱病初期之表熱證,特徵為熱勢持續不退,且因熱擾心神而煩躁。《傷寒明理論》云:「煩者熱也,與發熱若同而異。」發熱者,熱邪浮於肌表,時發時止;而煩熱則為「熱所煩」,無間歇性,熱與煩並見。此類煩熱多因風熱或寒邪化熱,鬱於太陽經,需以汗法解表,如《傷寒論》所言:「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。」
2. 鬱熱內擾
因氣機不暢,火熱鬱閉不得宣散所致。《傷寒緒論》指出,煩熱可為「鬱悶不安,火熱不得發越之象」,其病位與治法因經絡臟腑而異:
- 太陽表證:未經汗、吐、下法而煩熱者,宜和解表裡,如桂枝湯類方加減。
- 陽明經證:煩熱伴自汗、口渴,屬陽明氣分熱盛,可用白虎湯清熱。
- 少陽證:煩熱兼脈弦、喜嘔,屬少陽樞機不利,宜小柴胡湯和解。
- 燥屎內結:若煩熱見於汗下後,兼腹滿便秘,為陽明腑實,當急下存陰,如大承氣湯。
內傷煩熱則多與情志、陰血虧虛相關:
- 肝火鬱熱:因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症見煩熱易怒,方如《景嶽全書》之「徒薪飲」疏肝瀉火。
- 陰虛火旺:三陰虧損,虛火上炎,致煩熱纏綿,宜滋陰降火,如地黃膏、三才封髓丹。
3. 溫病煩熱
溫病學派認為,煩熱於溫熱病中尤為顯著。《傷寒溫疫條辨》指出,此因「雜氣伏鬱三焦,邪火亢閉」,熱邪燔灼營血,擾亂神明,故煩躁劇烈。治法需清透三焦鬱火,如「增損雙解散」或「增損三黃石膏湯」化裁,以宣瀉火毒、透邪外達。
相關鑑別
煩熱需與「發熱」「躁煩」等證區分:
- 發熱:僅體溫升高,無心神不安。
- 躁煩:以肢體躁動為主,熱象未必明顯。
而煩熱必兼「熱」與「煩」,反映熱邪與情志交互為病之特點,臨床須辨其表裡虛實,結合脈證施治。
(按: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使用,此處僅列古籍參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