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反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反治

反治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與常規治法相反的治療策略,主要應用於疾病出現假象,或病情嚴重(如大寒證、大熱證)導致正治法(如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)難以奏效,甚至產生格拒現象時。此類治法因順應疾病表象,故又稱「從治」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從者反治」,即強調此類治法需依據病機本質,逆向應對假象。

反治法的核心類型

  1. 熱因熱用
    適用於「真寒假熱」證。患者雖表現發熱、面赤、煩躁等假熱症狀,實則內有陰寒盛極,陽氣浮越於外。此時以溫熱藥(如附子、乾薑)治療內寒,假熱自除。例如「通脈四逆湯」治陰盛格陽證。
  2. 寒因寒用
    針對「真熱假寒」證。患者雖現四肢厥冷、脈沉等假寒之象,實因內熱熾盛,陽氣鬱閉不能外達。治法以寒涼藥(如石膏、黃連)清瀉裡熱,假寒即解。如「白虎湯」治陽明經熱盛之厥逆。
  3. 塞因塞用
    適用於「虛性閉塞」證。如脾虛氣弱所致的腹脹(虛脹),或血虛導致的便秘,看似實證,實為氣血不足、推動無力。此時以補益藥(如人參、白朮)治其本虛,閉塞自通。代表方如「補中益氣湯」治脾虛腹滿。
  4. 通因通用
    用於「實性通泄」證。如濕熱下注之痢疾(裡急後重、便膿血),或食積引起的腹瀉,雖有下泄症狀,實為邪滯需攻逐。治法以通利藥(如大黃、黃芩)清熱導滯,邪去則瀉止。方如「芍藥湯」治濕熱痢。

反治與正治的辨證關係

反治雖表象與病狀相從,實質仍遵循「治病求本」原則,需透過四診合參,辨明真假。例如真寒假熱證的關鍵在於脈象沉微、舌淡苔白,雖身熱卻喜覆衣被;真熱假寒證則見胸腹灼熱、口渴飲冷,脈雖沉但有力。此類辨證思維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靈活性。

反治法拓展了中醫臨床應對複雜病機的維度,亦反映《內經》「甚者從之」的治療智慧,強調在特殊病勢下,需突破常規思維,直擊病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