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煩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煩悗

煩悗,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心胸煩悶不舒,或伴隨四肢困重、悶滯不適之感。此證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靈樞·熱病》及《靈樞·脹論》等篇章均有記載,又稱「煩惋」。其病機多與氣機鬱滯、痰濕內阻,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脾、心、肝三臟為要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失健運
    《靈樞·脹論》言:「脾脹者,善噦,四肢煩悗,體重不能勝衣,臥不安。」指出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濕困,氣機壅滯,則見四肢沉重煩悶,甚則影響睡眠。濕性黏滯,阻遏陽氣,故患者常感身體困重,動作遲鈍。
  2. 心火內擾
    心主神明,若心火亢盛或陰虛內熱,上擾心神,可致心胸煩悶不安,伴見心悸、失眠等症。此類煩悗多兼見舌紅、脈數等熱象。
  3. 肝氣鬱結
    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或氣機不暢時,肝鬱化火或氣滯血瘀,可表現為胸脅脹悶、煩躁易怒,甚則肢體酸脹不舒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心胸症狀:自覺胸中鬱悶不暢,或伴隨焦躁不安。
  • 肢體症狀:四肢困重乏力,動作遲滯,如《內經》所載「體重不能勝衣」。
  • 兼症:或見噯氣(脾脹)、失眠(心煩)、脅痛(肝鬱)等,依病機不同而異。

相關典籍與理論

除《靈樞》外,《傷寒論》中「心中懊憹」、《金匱要略》「胸痹」等描述,亦與煩悗有相通之處,均屬氣機不暢之變證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,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脾胃氣虛致「倦怠煩悶」,朱丹溪則從痰濕論治,認為「鬱痰滯氣,痞塞不通」可引發此症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辨虛實:實證多見於氣滯、痰濕、火熱;虛證常因氣血不足或陰虛內熱。
  • 辨臟腑:脾病者重四肢困乏,心病者重心胸煩擾,肝病者多伴情緒波動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,細察脈象、舌苔及全身症狀,以明病源,方可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煩悗的闡釋,體現了中醫「整體辨證」與「臟腑相關」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