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藩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藩蔽

藩蔽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人體面部耳屏與面頰之間的部位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,原文載:「明堂廣大,藩蔽見外。」意指鼻部(明堂)豐隆寬廣時,藩蔽部位亦顯露於外,反映臟腑氣血之盛衰。

中醫理論中的藩蔽

  1. 解剖定位
    藩蔽位於耳屏前方,與顴骨、頰車等結構相鄰,屬面部望診的重要區域之一。其形態與色澤變化,可作為診察人體氣血狀態的參考。
  2. 與經絡的聯繫
    藩蔽周邊分布多條經絡,包括:

    • 手少陽三焦經:循行過耳前,與藩蔽相鄰。
    • 足陽明胃經:沿頰車上行,靠近此區域。
      經絡氣血充盈與否,可影響藩蔽的外在表現。
  3. 望診意義
    中醫認為,面部各部位對應五臟六腑,藩蔽的色澤、潤燥及豐盈程度,可反映內在臟腑狀況:

    • 色澤紅潤:多提示氣血充足,三焦氣機通暢。
    • 色暗或凹陷:可能與氣血虧虛、經絡瘀滯相關,常見於久病或體弱者。
  4. 古典文獻記載
    《靈樞》將藩蔽與明堂(鼻)、闕(眉間)、庭(額)等並列,強調其為面部望診的關鍵部位之一。透過觀察這些區域的協調與否,可推測五臟功能平衡狀態。

藩蔽與臟腑關聯

中醫臟象學說中,藩蔽與上焦(心肺)及中焦(脾胃)功能相關:

  • 上焦氣化:若藩蔽部位飽滿光澤,多象徵肺氣宣發、心氣充沛。
  • 中焦運化:胃經循行於此,藩蔽肌肉豐盈者,常提示脾胃健運,水穀精微布散正常。

綜上所述,藩蔽不僅是面部解剖結構,更是中醫診法中的重要觀察指標,其變化有助於辨別內在氣血盛衰與經絡臟腑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