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翻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翻胃

翻胃為中醫病名,又稱「反胃」或「胃反」,首見於《肘後備急方》卷四,指飲食入胃後,未能正常消化,反而上逆嘔出的病證。其病因多與脾胃虛寒、陽氣不足有關,臨床表現以食後嘔吐、脘腹冷痛、大便溏泄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翻胃的發生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脾胃陽氣虛弱,中焦虛寒,則無法溫煦腐熟食物,導致飲食停滯於胃,久而逆上吐出。此外,腎陽不足(命門火衰)亦可能影響脾胃運化功能,加重翻胃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翻胃的主要症狀為:

  1. 食後嘔吐:飲食入胃後,未經消化即反流而出,嘔吐物多為未消化食物,或伴有清水痰涎。
  2. 脘腹冷痛:胃脘部常有冷感,喜溫喜按,遇寒則症狀加重。
  3. 大便溏泄:部分患者伴有大便稀溏,甚則完全不化,此為脾胃陽虛、運化無力的表現。

證型分類

根據病因與症狀差異,翻胃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脾胃虛寒型:以嘔吐清涎、脘腹冷痛、四肢不溫為主要表現,治宜溫中散寒,方用附子理中湯加減。
  2. 命門火衰型:除嘔吐外,兼見腰膝酸冷、五更泄瀉等腎陽不足之象,治宜溫補腎陽,方用八味腎氣丸(即金匱腎氣丸)。

治療原則

翻胃的治療以溫補脾腎、降逆止嘔為主。若屬脾胃虛寒,可選用丁香透膈散吳茱萸湯以溫中止嘔;若屬腎陽虛衰,則以八味腎氣丸補火生土,助脾胃運化。此外,針灸療法可配合使用,常選取中脘、足三里、內關等穴位以調和脾胃、降逆止嘔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己任篇·膈癥》提到:「有一種大便甚利且溏,每食必吐,是名翻胃。王太僕雲: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,八味丸主之。」此處強調翻胃與「無火」(陽氣不足)的關係,並指出大便溏泄為辨證關鍵。若患者大便乾結,則非純虛寒之證,需進一步辨明病因。

翻胃一證,雖以虛寒為多,但臨床仍需結合四診,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