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翻花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翻花痔
翻花痔為中醫痔疾之一,因其形狀似翻花而得名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。此病多因患者原有痔疾,復感熱毒之邪,致使氣血壅滯於肛門,經絡阻塞而成。其臨床特徵為肛門內痔脫出,狀如翻花,表面肉色紫黑,伴有劇痛及滲流血水,屬中醫「痔瘡」範疇中之重症。
病因病機
翻花痔之形成,主要與熱毒蘊結、氣血瘀滯相關。患者或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;或因久坐久立,勞倦傷脾,中氣下陷,致使肛門氣血運行不暢。若外感邪毒,與內生濕熱相搏,則氣血壅塞,瘀阻脈絡,痔核腫脹脫出,日久不消,形如翻花,色呈紫黑,此為熱毒熾盛、血瘀絡傷之象。
臨床表現
翻花痔之典型症狀為:
- 痔核脫出:肛門內痔脫出於外,形如翻花,難以回納。
- 色澤紫黑:因氣血瘀滯,局部血行不暢,痔核表面呈紫黑色。
- 疼痛劇烈:熱毒壅滯,氣血不通,故疼痛明顯。
- 滲流血水:熱毒灼傷血絡,血不循經,則見滲血或血水淋漓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翻花痔,需依其症狀輕重及病機差異,分型論治:
-
熱毒血瘀證(以出血為主)
- 治法:涼血解毒,散瘀止痛。
- 方藥:內服《犀角地黃湯》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黃、赤芍、丹皮)加減,可酌加黃連、黃芩以清熱解毒,或配合地榆、槐花以涼血止血。
-
氣虛下陷證(以脫出為主)
- 治法:補氣升提,固攝痔核。
- 方藥:選用《補中益氣湯》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甘草)加減,可佐以枳殼、五倍子以增強收斂之效。
-
熱毒熾盛證(局部腫痛灼熱)
- 治法:瀉火解毒,消腫止痛。
- 方藥:可服《中黃丸》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等),或配合《五味消毒飲》加減。
外治法
外治為翻花痔重要輔助療法,常用以下方法:
- 熏洗法:以荊芥、防風、樸硝、苦參、五倍子等煎湯,趁熱熏洗患處,可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外敷藥膏:如萬憶膏(古方,多含乳香、沒藥、血竭等),塗抹患處以活血散瘀。
- 結紮療法:適用於痔核明顯者,以線結紮痔核根部,使其壞死脫落。
現代中醫認識
翻花痔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三期環狀內痔」,其病理特點為痔核纖維化、血液循環障礙,導致脫出後難以回納。中醫治療強調內外結合,既清解熱毒,又調理氣血,必要時配合外科手法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未涉及現代醫學建議及注意事項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