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翻花楊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翻花楊梅

翻花楊梅為中醫病證名,屬楊梅瘡(梅毒)病程中之外陰結毒惡化所致,其症較尋常楊梅瘡更為深重,多見於梅毒晚期。《梅氏驗方新編》第七集記載此症,歸於「結毒」範疇,乃穢毒深伏、氣血壅滯所成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翻花楊梅因楊梅瘡毒未得清解,遷延日久,毒邪內陷,與濕熱、瘀血搏結於下焦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瘀互結」,穢毒侵蝕肌膚經絡,致局部氣血敗壞,瘡形翻花潰爛,甚則傷及筋骨。

臨床表現

外陰部結毒腫脹潰破,瘡面凹凸不平,形如翻花,膿血淋漓,臭穢難聞。或伴周圍皮膚紫暗,久不收口,甚則蔓延至股腹。患者多見形體羸瘦、面色晦暗,舌質紫絳,脈沉澀,此為毒盛正虛之象。

治法探討

歷代醫家對結毒之治,強調「解毒化瘀」為主,輔以「扶正托毒」。

  1. 內治:選用《外科正宗》之「五寶散」或「結毒紫金丹」化裁,以水銀、硃砂等攻毒,佐以活血通絡之品如當歸、桃仁。若氣血兩虛,可合「十全大補湯」加減。
  2. 外治:潰爛處以「珍珠散」或「生肌玉紅膏」外敷,祛腐生肌;若瘡面堅硬,可配合「沖和膏」軟堅散結。

古籍考據

除《梅氏驗方新編》外,《瘍醫大全》亦載此症,稱「楊梅結毒,潰如翻花者,乃肝腎受毒之極」,提示其與臟腑虛損相關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翻花楊梅與尋常楊梅瘡,謂其「毒深形惡」,需峻藥緩圖。

此症反映中醫對梅毒晚期病變的深刻認識,結合「毒、瘀、虛」三者交互為患,治法上體現攻補兼施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