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翻花下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翻花下疳
翻花下疳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瘡瘍之一,特指男子陰莖部位所生之惡性腫瘤,因其形狀如花翻綻、潰爛難斂而得名。此症首見於清代高秉鈞所著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下,書中將其歸類於「腎癌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陰莖癌相似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肝腎陰虛、相火內熾,或濕熱毒邪下注陰器,久蘊成毒所致。其病機可概括為:
- 情志內傷:憂思鬱怒,肝氣不舒,久而化火,灼傷陰液,致肝腎陰虧,虛火內生。
- 濕熱下注: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或外感穢濁之邪,濕熱毒邪聚於下焦,侵蝕陰莖肌膚。
- 正虛毒戀:素體氣血不足,或房勞過度,腎精耗損,正氣虛弱,無力托毒外出,邪毒滯留成癰。
臨床表現
初起陰莖局部生硬結,形如粟米或黃豆,漸次增大,表面凹凸不平,狀如翻花,色紫暗或灰白。潰後瘡面滲流血水,腐臭難聞,久不收口,甚則侵蝕龜頭、包皮,或蔓延至陰囊、會陰。患者常伴隨疼痛、小便淋澀等症,晚期可見形體消瘦、氣血衰敗之象。
辨證分型
- 肝腎陰虛型:瘡形乾枯,潰後流淡血水,午後潮熱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濕熱毒蘊型:腫物潰爛流膿,腥臭黏稠,周圍紅腫灼痛,小便黃赤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血兩虛型:瘡面晦暗,久不癒合,神疲乏力,面色蒼白,舌淡脈弱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主張內外合治,以清熱解毒、化瘀散結為主,兼顧扶正培本。
- 內治:
- 肝腎陰虛者,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- 濕熱毒盛者,宜清利濕熱、解毒消腫,方用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。
- 氣血兩虛者,宜益氣養血、托毒生肌,方用托裏消毒散。
- 外治:
- 初起未潰可外敷沖和膏或如意金黃散;
- 已潰腐肉不脫者,用九一丹或五五丹提膿祛腐;
- 膿盡後以生肌玉紅膏促瘡口癒合。
古籍記載
《瘍科心得集》強調此病「毒根深藏,非尋常癰疽可比」,需及早辨治。另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類似症候,稱其為「陰莖瘡」,並指出「遲延失治,必致傷生」,可見古人對此症預後之重視。
此病屬中醫外科重症,歷代醫案多強調辨證精準與用藥峻猛相結合,然具體治法須隨證而變,不可拘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