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翻花起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翻花起肛
證名:指瘡瘍久不癒合,瘡口邊緣高突堅硬,狀似翻花之病證。此名首見於清代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卷一,屬外科頑疾,多因氣血虧虛、毒邪滯留,或陰虛火旺、瘡毒未盡所致。其特徵為瘡面難以收口,四周皮肉翻捲,色暗紅或紫黑,觸之堅硬如石,甚則潰爛流膿,久治不癒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翻花起肛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正氣不足:久病或氣血兩虛,瘡瘍失於濡養,毒邪纏綿難去。
- 毒瘀互結:熱毒壅滯,與瘀血相搏,阻於肌膚,致瘡口高突。
- 陰虛火熾:虛火內灼,瘡毒化熱,瘡面難以生肌收口。
外治方法:
- 蟾蜍貼敷法:
- 取老蟾蜍一隻,剖腹去臟,以竹刀刺其身數孔,覆貼於瘡沿。
- 輕症每日一換,重症日換兩次,配合內服醒消丸(每日三錢),以活血散結、解毒消腫。
- 草藥外敷:
- 若瘡腫堅硬深陷,可選用新鮮牛蒡草根葉或紫花地丁,搗爛外敷,以清熱拔毒、軟堅散結。
內治原則:
翻花起肛需辨證施治,常見治法包括:
- 益氣托毒:適用於氣血虛弱者,方如托裡消毒散加減。
- 清熱解毒:針對熱毒壅盛者,可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。
- 滋陰降火:若屬陰虛火旺,宜選知柏地黃丸化裁。
古籍參考:
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強調外治與內服並重,尤重解毒散結之法。此證若遷延失治,恐惡變為「翻花瘡」(類似現代醫學之鱗狀細胞癌),故早期干預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